袁胜福博士从北京到了广东阳江后,意外地成为了一名“社牛”。他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将手里的绝活推广出去,造福这个“刀剪之都”。
4年前,处于筹建期的阳江合金材料实验室在“招兵买马”,专攻合金材料多年的袁博士心动了。正是露一手的好时候!于是,他毅然成为了该实验室最初的建设成员之一。
然而,怎么让大家知道自己行?袁胜福和同事们想来想去,决定从解决刀剪行业共性问题入手。
我们日常所用的刀具,多由刀身和刀柄焊接形成,焊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现变形或断裂的现象,这是刀剪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曾有企业因为焊接断裂问题,一个订单就赔了1000多万元。
科研人员手里有办法,团队还咬牙买了针对性的设备。可是,这些绝活怎么让当地的企业知晓?
“上门!”就这样,一群长期泡在实验室、喜好清净的研究员,摇身一变成为社交达人,一家又一家地敲开企业的门,耐心地传授工艺、提供服务。日积月累,实验室“真有料”的美名就在业内传开了。
阳江本地“老字号”十八子集团慕名而至。在政府的牵线下,与实验室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科创基地。渐渐地,“企业出题、科研作答”的一系列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比如,他们做出了刀中的“三好钢”。针对企业对“物美价廉”钢材的需求,2022年,团队利用大数据设计了上千种成分,最终探索出往钢里加“氮”的方案,这种含氮钢更锋利、硬度更高,既不易生锈又容易复磨,价格还不贵,做到了“既要又要”。
“第三方检测及顾客试用的结果都令人满意。”听到十八子集团首席质量官黄远清的反馈,袁博士兴奋不已。如今的“三好钢”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得到不少本地企业的青睐,开始在刀剪市场崭露头角。
除了接地气的“三好钢”,实验室还应企业和市场需求,研发出多种“高大上”的材料。
例如,某种高端钢材性能很好,但最薄3毫米的厚度不够轻盈和灵活,限制了它的“发挥”。实验室通过科技攻关突破了新工艺,使厚度薄至1.2毫米,满足各种刀型的需求,经济价值增长近十倍。
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求合作,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刀剪——小到速度滑冰用到的冰刀,大到深中通道使用的钢材,背后都有实验室贡献的智慧,研发的成果。
如今,已是实验室研究与发展部部长的袁胜福成为了当地刀剪企业的“红人”,但他“不敢满足,也不能满足”。
企业需求接踵而至,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迭代一日千里,不断创新才能生生不息。
袁博士,又去企业“领题目”了!
采写:辜继漫 黄林 曹斯 何勇荣
拍摄/剪辑:卓杰
海报:刘子葵
动画:黄泽伟
运营:施心怡 辜继漫
本期统筹:何勇荣 杨世华 黄韬炜
【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更要大胆求新、不断向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记录向新向上的火热一线,南方+策划推出《 这,真走“新”》系列融媒报道,从各地样本透视广东实践。活跃在南粤大地的向新奋斗者,展现出刀刃向内的勇气、探索未知的胆识、忘情忘我的投入、无问西东的拼搏、孜孜以求的渴望,拼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的生动图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