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曾怀疑过那个曾经属于互联网公司的辉煌,从最早的阿里腾讯,到现在崛起的字节拼多多,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在一个新的时代下崛起,又走向衰落。
过去一年时间里,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推行降本增效,以应对这个复杂的时代,尤其是从2021年夏天开始,互联网行业表面上的竞争已经不再,从双减到对社区团购的各种探索,都在近乎顷刻之间,沦为泡影。
哪怕是曾经的巨头,也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
也正是在这一年时间里,字节跳动不但广告收入超过阿里巴巴,整体营收也超过了腾讯,拼多多的市值甚至也一度超过阿里巴巴,成为电商行业新的榜样。
而阿里自己呢?
从押注消费升级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拼多多的路径,到去年一年,阿里自身也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漫长改组。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1+6+N”改组,刘强东和京东的低价策略,以及字节跳动多个业务的裁撤,王兴也发出了美团架构调整的全员信,甚至就连那个专注人口的学者梁建章,也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携程上。
曾经被人们讨论的圣地——互联网行业,也在历经数年之后开始变得更为沉淀,亦或是低调,而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互联网大公司们降本增效的背后,则印证着某些消费行业的变化。
例如对价格更敏感的消费者,例如价格战、以及属于零售们自身的内卷。
消费影响供给,供给又反过来决定互联网巨头们的经营策略,而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或许再也不会回来了。
过去一年,告诉我们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会面临挑战,但规模中等的公司反而更危险,公司是这样,一个群体也是这样,比富裕群体更能够感受到宏观经济变化的,也往往是那些位于中间的中产群体。
我们按照市值/估值排列国内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曾经位列前十的平台公司已经陷入了更激烈的竞争,而主业是出行、旅行、地产、外卖的平台,也更容易碰到宏观经济的天花板。
到今天为止,已经上市的国内互联网公司总市值为9348亿美元,相较2023年初已经缩水了2442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上万亿元,在融资渠道继续枯竭之下,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丝毫没有放缓,反而愈演愈烈。
当公司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更具有硝烟的时候,对打工人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内卷的时代。
但如果我们向外看,可能还会发现,内卷并没有那么激烈。
例如苹果,目前我国互联网公司的总市值加在一起,只有9348亿美元,而苹果的市值是多少呢?
答案是2.9万亿美元,换句话说,仅仅是苹果一家公司的市值,就抵得上国内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市值加起来三倍左右。
这是一个魔幻的时代。
从市场来看,我国有14亿人口,而我国前十二大互联网公司分别是:腾讯、阿里、拼多多、美团、网易、京东、百度、快手、携程、贝壳、滴滴、哔哩哔哩。
尽管这十二家互联网公司大多都是专注于国内,但考虑到我们有着14亿的人口,市值也不该如此之低。
但事实的确如此,在上面的十二家互联网公司中,过去三年的市值几乎无一例外,全部都在缩水,其中仅仅只有拼多多一家公司,在过去的三年里市值得到了增长。
大多数的公司市值都在下降,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趋势。
为什么拼多多能够增长呢?
答案或许是全球化。
放眼国内一众互联网企业,真正能够称得上“国际化”这三个字的,或许只有字节跳动和拼多多,这两家企业推出的海外版,都在国外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全球化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过去我们说的最多的是文化自信,但在今天来看,可能对企业来说,最实际的东西依然还是风险,全球化能够为公司分散风险,以便当国内的消费市场不及预期的时候,能够在海外谋得更多机会,从而让公司继续壮大,而不是被迫收缩。
互联网公司应当算得上国内民营企业中的代表性行业。
但有些东西,似乎永远也回不去了。
以阿里巴巴为例,在巅峰期,阿里的市值高达8000亿美元,但到今天,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不足2000亿美元。
当时的阿里巴巴意气风发,马云跟着也豪情壮志,2017年的阿里周年庆上,马云曾说,阿里要在2036年建成“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经济体的使命是解决全球1亿个工作机会,服务20亿消费者,为1000万家中小企业创造盈利。
也正是那一年,阿里巴巴全年GMV3.767万亿人民币,差不多是全球第23位经济体,超过瑞典当年全国GDP总额。
但阿里自己也没有想到,竞争对手拼多多的市值也能够一度超过自己,而这仅仅只用了几年时间。
互联网公司的困境,可能更能够体现的是整个民营企业的困境。
首先就是股市困境、去杠杆之下,企业获得资金变得更难了。
今天国内的股市已经成为了不少投资者的噩梦,而对企业来说,股市不景气也意味着资金获取更难。
另外国内的非金融企业的债务率早在2015年就超过美国,这也让企业生存变得愈发艰难。
去杠杆,其实就是银行收缩信贷,在资金趋紧的情况下,企业账期被迫拉长,交易风险自然也就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企业要交的税也更多了。
今年一线城市再次提高养老基金的缴费基数,这对企业来说,无形之中的用人成本大幅提高,但企业的成本还不仅如此。
以2017年为例,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2万亿,约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5%,但当年度企业直接支付的税费为2.28万亿,大约是企业净利润的1.15倍,当年度为员工支付的现金为2.56万亿,大约是企业净利润的1.29倍。
经济学家周其仁也曾做过一段统计,1995-2012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间,我们名义上的GDP增长8.6倍,全国工资总额涨了8.8倍,税收涨了16.7倍,除税收以外的收入涨了18.8倍,法定一定要交的五险一金增长28.7倍,土地出让金则涨了64倍。
企业成本的高涨,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环境之下,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但当宏观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的时候,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盈利有了更大难度,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经营压力更为沉重。
对企业自身来说,它们唯一能够转嫁的成本就是让员工去承担,因此我们看到近年来内卷趋势愈演愈烈,这背后和企业自身的盈利、成本密切相关。
除此之外,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也在快速上升。
数据显示,尽管各大一线城市的写字楼租金已经大跌,但换来的依然是较高的空置率,以北京为例,写字楼空置率更是首次突破20%,创新高。
企业不断搬迁或破产的大背景下,写字楼也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供给过剩。
另外,根据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来看,从7项具体成本负担来看,我国企业负担最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和水电气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
随着人口结构和人口红利的见顶,到今天我国人口开始下滑,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工成本不断增长,以及配套五险一金的压力等等,都对企业的经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挑战。
根据彭文生等人对人口结构、劳动力成本和人口红利所做的研究数据来看,我国生产者/消费者的比例在2015年见顶后逐渐回落,人口红利即开始消失,这意味着往后越来越少的人从事生产、消费人数越来越高。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也就成了必然趋势。
从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由于出生率的持续走低,这导致接下来10年步入工作的年轻人会比10年前少超过三分之一。
当然,如果叠加消费降级这样的趋势,在人工成本不断增长的当下,企业自身不得不面临降价去库存的价格战交锋,自然员工的内卷,就是由里到外的。
过去几年,我们对企业妖魔化、标签化、负面化的看法,也削弱了人们创业的激情,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看待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困境和失语,那么谁又来为企业说话呢?
反过来,如果企业不好过的话,身为企业雇佣的员工,自然也不会好过到哪里去,而过去一年的内卷趋势,本质上就是企业困境的一种折射。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企业自身也不得不倒逼自己向前一步,做出更降本增效的极致经营策略。
这是企业的背水一战,也事关我国能否更进一步,踏入高收入群体的关键性因素。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