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这几天,福布斯认定的“中国首富”钟睒睒喊话胡润认定的“中国首富”张一鸣,要求后者承担一个企业的文明准则和规则,并希望他和旗下社交媒体平台对自己所遭遇的“网暴”道歉。“互联网企业用流量来盈利,用流量制造产品,你必须要为你的产品负法律责任,承担起人类文明的责任”,钟睒睒的这番发言很快就引发了大量关注。
这也代表着时隔多年后又有人向平台算法开炮,而且这一次的发言人还是顶着“中国首富”的企业家。紧接着就在近日,网信中国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
事实上,算法的异化是互联网精神凋零的结果。不过在谈算法之前,要先聊聊互联网上的内容是如何被推送到大家面前的。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门户网站、BBS选择了编辑推荐模式,直接模仿的是传统新闻媒体通过专业团队来筛选内容的做法。
高素质编辑团队推荐内容确实是最优解,可是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信息大爆炸就使得编辑推荐的效率跟不上互联网厂商的发展需要了。随着web 2.0时代的到来,博客、RSS、SNS等新物种陆续出现,使得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发布者。在这一时期,让用户总能看到最新内容的时间流,就成为了互联网产品分发信息的范式。
当下大家真正怀念的互联网世界,其实也正是从web 2.0这个概念问世到移动互联网萌芽的时期,彼时互联网厂商做出了将权力交给用户的姿态,用户可以自己决定自己能看到什么。然而智能手机的风靡很快让移动互联网走上前台,数字空间也随之迎来了宇宙大爆炸般的膨胀。
无数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信息产出的速度更上一层楼,“信息过载”越来越多地被讨论,互联网厂商也开始革新信息分发的模式、从“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此时推荐算法应运而生。早在2013年,谷歌就将核心算法更新为蜂鸟算法,此时算法开给网页等级赋值。随后Meta推出EdgeRank算法,将亲密度、热点程度、时效等作为信息排序的依据。
没错,推荐算法其实本质上是被移动互联网时代所选择的技术,而获取信息的重要性让位于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是当下互联网冲浪的基调。对于用户而言,基于兴趣、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数据的推荐算法,所呈现出的就是他们认为对自身有效的信息。
更妙的是,大规模应用推荐算法之后,互联网厂商很快就发现,这种信息分发模式既剥离了人的因素、又高度中心化。真正的“房间里的大象”就是互联网巨头实质上控制了网络空间的治理权,可互联网厂商无一例外都是商业组织,寻求盈利是他们的天性。
早期控制互联网的是Geek社区,作为因特网前身的NSFNET、ARPANET其实都是大学、而非商业公司主导的项目。因此彼时的互联网精神是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可如今控制互联网的是资本,它们所追求的是增殖、而非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既然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不再相信互联网精神,那么作为工具的推荐算法被异化,也就成为了必然。
“算法没有价值观”,这是当年张一鸣的原话。可是所谓“技术的中立”只存在于真空中,毕竟即便算法没有价值观、但开发算法的人有价值观。要知道当下互联网厂商中凡是基于平台经济的,几乎都是靠两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来获利,即要让创造内容的人多起来、也要让看内容的人时刻保持兴趣,所以用算法来调节供给和需求可谓是这些厂商的“基操”。
既然天下苦算法久矣,我们能不要算法了吗?答案其实也是否定的。就像前文提到的现实一样,如今互联网世界的状态已经是“信息过载”,所以如果没有算法来作为过滤器,用户可能永远看不到想要看到的东西。因此现在真正有意义的是探讨算法的透明化,将其从互联网厂商的“黑箱”中拿出来。
站在互联网厂商的角度,算法的黑箱化才是真正的利益相关,算法透明也就意味着用户有寻找漏洞的能力、进而导致算法效用下降。即便没有公开算法,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用户也在一刻不停地试图总结不同平台的算法运行规律,并试图通过试探算法推荐机制,来搞清楚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被平台“选中”。
此前在2018年1月,也就是张一鸣因为“算法没有价值观”走上舆论风口浪尖时,今日头条方面曾首次公开算法原理,披露其是基于内容、用户和环境等特征而来。到了2022年,在TikTok受到海外监管机构打击时,TikTok也推出了一项新功能,让用户可以看到“for you”信息流中的内容推荐给自己的原因。
不同于抖音,TikTok用户可以在某一视频的分享面板中点击“为什么是这个视频”按钮,平台就会告知用户该内容被推荐的原因。其中可能是因为用户自己的点赞、评论,或是关注了类似内容,又或者是与用户在同一区域的其他用户发布,这个内容在用户所在地区是最新、最受欢迎的。
显而易见,算法透明化在互联网厂商看来是让渡权利的一种体现,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他们必然不会选择退让。如今借助外界炮轰算法的机会,或许算法作恶的情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