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善变。
特别是对于感情,昨天有可能是个深情人,今天就有可能变得薄情起来。对待外人的感情如此,对待亲人的感情也是如此。
父母跟子女的至亲感情,难道说,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吗?这是肯定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感情。
子女小的时候,由于天真烂漫,啥都不懂,所以特别依恋父母,对父母感情特别深。等子女长大,接触过社会,想法发生了改变,对于父母的感情,基本都会变化极大。
这不是孝不孝顺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人性善变,这是谁都无法控制的。
孩子长大后,到底跟父母“亲不亲”,早有这些迹象。
一、是否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远走他乡。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所在地不行,赚钱困难。这个时候,家庭年轻的一代,就不得不远走他乡。
这一点,看看偏远农村的家庭就知道了。子女外出打拼,而父母留守农村。有可能,子女一年到头,都不会回家一次。
接触过大城市,又有谁想回到贫穷的农村呢?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远离农村。而他们又无法带父母离开农村,所以他们不得不抛弃父母。
偏远农村的留守老人,不就如此吗?他们也许生养了多个子女,可这些子女都搬离了农村,跟父母渐行渐远,身为父母的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在残酷的生活现实面前,所谓的亲情,其实是不堪一击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没有人会为了父母,而留在贫穷的农村、小县城。
远走他乡,不仅是肉身远走他乡,还是内心对于家乡的抛弃。这里边,连带着父母。
二、上了年纪的父母,是否卧病在床。
父母身体健康的时候,跟父母卧病在床的时候,子女的态度都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身体健康的父母,子女基本孝顺有加,没有任何的异样情绪。可这种孝顺,并不是长久的,而是暂时的。
如果有一天,父母的身体出了问题,卧病在床,需要子女来端屎端尿,出钱出力,那子女的态度,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子女有家庭要照顾,没有精力顾及卧病在床的父母,就有可能抛弃父母;子女没有经济实力,比较贫穷,对于卧病在床的父母,就会比较厌恶。
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暂时生病,不需要损耗子女太多的精力,态度可能没啥变化。长期生病,子女顶不住,人性就会发生改变。
你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不孝顺;你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的忘恩负义。可是,不论你怎么指责,卧病在床的老人,永远都是悲催的。
三、父母是否控制欲严重,子女是否激烈反抗。
有一个说法,原生家庭之殇。意思是,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消极影响。
身为父母,肯定就不理解了,我对孩子如此上心,一直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为什么还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呢?
跟这一点有关,父母的控制欲。无数父母都认为,孩子是我生的,那他就是我的私人所有物,我想让他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
这种极端的控制欲,大概率会惹得孩子反感。小的时候,没法反抗,他们还会忍让。随着他们长大,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就会反抗父母。
反抗,对于父母而言,是坏事,而对于他们而言,则是好事。毕竟,有压迫,就会有反抗。父母极端的控制欲,就是对于孩子的压迫。
为什么人们感慨“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父母这代人,最好尊重孩子这代人的选择。否则,反抗,将不可避免。
四、是否产生了严重的代沟。
上文谈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这就注定,不同代人,肯定会存在“代沟”。
所谓代沟,就是观念上的隔阂。你对我鸡同鸭讲,我对你鸡同鸭讲。因为成长的年代不同,所秉持的观念,也就差距极大。
比如说60后和90后。60后可能觉得,去做体力工人,也挺不错。而90后认为,要去大公司当白领,才算不错。
60后所秉持的,是工厂工人的观念。而90后所秉持的,是城市白领的观念。在择业这件事上,他们就会吵起来。
这只是一个小方面,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说婚姻问题、生育问题、发展问题、生活习惯问题,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代沟。
如何缓解代沟呢?要么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么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否则,双方谁也不让谁,也就容易从亲人,沦为仇人。
文/舒山有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