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和四邑村,考察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作出重要指示。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特色名片、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咸宁日报全媒体平台今起推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系列报道”,展示各地立足特色资源,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发力发展优势产业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北有寿光,南有嘉鱼”,嘉鱼是蔬菜大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发展蔬菜产业,一直以来,坚持蔬菜产业链前端、中间、后端一体联动,持续建基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蔬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从一位菜农的转变、一颗种子的突围、一条销路的拓展中,观察嘉鱼蔬菜这一富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位菜农的转变
来到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连片的甘蓝郁郁葱葱,仿若镶嵌在田间的“绿宝石”。站在“振兴亭”朝前方菜地望去,只见菜农叶祥松正忙着除草。
叶祥松是潘家湾镇肖家洲村人,今年57岁,主要种植南瓜和甘蓝,加上流转的29亩地,共种有40亩地,年收入20多万元,日子过得幸福红火。
谁能想到,多年以前,叶祥松还觉得种地是一份“苦差事”。
“当时主要种棉花,不仅人辛苦,而且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叶祥松说,后来看到一些村民种辣椒、白菜等,收入较为可观,决定更换种植品种。
有了想法便付诸行动。叶祥松拿出自家11亩菜地,种植多种应季蔬菜,浇水、施肥、除草,精心照料,没想到的是,一年辛苦下来,还是没挣到多少钱。
叶祥松反复思考其中原因,发现种植蔬菜品种太多,不同的蔬菜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不仅要操更多的心,而且种植成本也会有所增加,他便决定尝试种植单一品种。
恰逢当时村里推广种植甘蓝,于是叶祥松自己算了一笔账:单种甘蓝,每年9月份移栽,3个月左右就能成熟,一亩产量8000斤左右,收益会更大。
下定决心后,叶祥松将11亩地中的应季蔬菜全部换成甘蓝。事实证明,叶祥松的思路是正确的,不仅节约了种植成本,菜地还迎来了丰收。
丰收虽喜悦,但销售问题接踵而至。受天气、产量等方面因素影响,有时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甘蓝价格都不一样,虽然甘蓝产量起来了,但是因信息不通、销路不畅等,叶祥松能卖上好价钱的年份并不多。
好在嘉鱼县成立了专门的蔬菜营销协会,涌现出一批“蔬菜经纪人”,帮助菜农集中售卖蔬菜,成功解决菜农的后顾之忧。叶祥松的甘蓝销售模式也从自销向“经纪人”承包转变。
“现在只要把甘蓝种好,就有人上门收,不用自己去卖,种菜的底气更足了。”叶祥松说。
叶祥松成功的背后,是嘉鱼在蔬菜产业发展上的持续输出。
蔬菜产业是嘉鱼县农业主导产业,自2012年起,该县每年安排近千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工程项目,推动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并通过推广套种、轮作等新模式,丰富蔬菜产业的种植结构。
同时,嘉鱼还与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相关市场主体深入合作,统筹种业研发力量,解决甘蓝等蔬菜种子“卡脖子”问题,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户信心更足。
目前,嘉鱼蔬菜面积29万亩,年产量127万吨。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432元,增幅达7.8%。
一颗种子的突围
来到嘉鱼县潘家湾镇金润农业种植基地,各类越冬蔬菜长势喜人。
该基地由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建立,共种有2300多个品种,主要进行十字花科类蔬菜的试种、繁育和推广。其中,名为“思特丹”(中甘1305)的甘蓝品种是该试验基地王牌中的王牌。
“思特丹”由“中国甘蓝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联合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根据长江中游的气候研发培育,相较于传统甘蓝,采摘期更长,最长可以延续到来年的2月份。
采摘期的延长,使得“思特丹”甘蓝市场竞争力更强,金润农业经过市场调查发现,每年1-2月,全国市面上并没有太多的甘蓝。“思特丹”一经推出,便迅速成为菜市场的“香饽饽”。
目前,嘉鱼蔬菜长廊种植的甘蓝,主要品种为“思特丹”,占全县越冬甘蓝种子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
“我家种的就是‘思特丹’品种,质量好,口感好、能耐寒、防裂球、保鲜久,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叶祥松说,并且现在再也不用大清早排队买种子了。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发展的基础。10年前,市场上国产甘蓝种子很少,90%以上都是进口品种。进口种子往往采取“饥饿营销”,一般按市场需求70%投放,种子一到,销售部门口凌晨两三点就有人排队买。
为解决甘蓝等蔬菜种子“卡脖子”问题,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团队与湖北金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润农业”)联合攻关,在嘉鱼进行品种筛选、培育,经过5年时间,“思特丹”品牌问世。
“如今有了本土培育的优质种子,不再受制于人,农民随时都可以买到。”金润农业副总经理张建建说,不仅如此,对于农民而言,甘蓝种子的国产化,还意味着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
在2008年以前,农民一亩地的种子成本大概在400多元,而国产种子只需要一百来块钱,张建建说:“光买种子的费用,农民就节约了2/3,产量还提高了20%。”
如今,“思特丹”品种畅销省内宜昌、襄阳、荆州、荆门、天门,省外上海、江苏等地,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在整个长江流域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已成为长江流域越冬甘蓝主栽品种。
2023年11月29日,嘉鱼县正式挂牌“中国甘蓝之乡”。
一条销路的拓展
漫步在十里蔬菜长廊间,满目青翠、生机勃勃。沿途道路上,停着不少货车,农户们在一旁地里忙着砍菜、去叶、入筐、装车。
“家中有300亩地,主要种植包菜、白菜等,今年已经卖了50亩,一亩收入在3500元左右。”肖家洲村4组村民杜明星介绍,现在只管安心种,到了成熟季节就有“经纪人”来收,再也不用担心蔬菜卖不出去。
“今天装了1万斤,计划拉到孝感首衡城市场卖,那边行情相对较好。”“蔬菜经纪人”孙成信说,每日会结合各地市场行情选择销售地。
孙成信是肖家洲村4组村民,当“蔬菜经纪人”已有15年,有着广泛的营销网络,与武汉、孝感、河南、黑龙江等地市场都有联系,会根据各地行情选择销售地,尽可能帮菜农多卖点钱。
嘉鱼县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发展蔬菜产业,当时蔬菜销售大多靠外地菜贩子来收,极少数是由菜农自己拖到市场售卖,因信息、产量、天气等众多因素,很多时候即使蔬菜丰收,菜农也不见得能增收。
蔬菜规模有了,如何保证销路就成了重中之重。为此,嘉鱼县成立了蔬菜营销协会等蔬菜营销服务组织,一大批“蔬菜经纪人”应运而生,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买断”种植出来的甘蓝,让菜农稳定增收。目前,仅潘家湾镇“蔬菜经纪人”就有300余人。
周传伟也是“蔬菜经纪人”之一,他主要将嘉鱼蔬菜发往深圳港和厦门港,再由其他经销商售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每年发800车左右,一车大概在6万斤。”周传伟说,今年蔬菜市场行情不错,他以每亩3500元的价格承包,目前已收500余亩。
周传伟说,之所以当“蔬菜经纪人”,一方面是想帮菜农解决销路问题,另一方面是家乡蔬菜产业发展越来越好,而且蔬菜品质优,深受客户喜爱,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嘉鱼县通过实施“六统一”管理等严格质量控制手段,确保蔬菜品质。目前,全县拥有蔬菜“两品一标”34个,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等。
随着网络的发展,部分“蔬菜经纪人”还活跃于线上,利用抖音等网络平台,持续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嘉鱼“蔬菜经纪人”达3000多人,在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蔬菜销售窗口,与22个省级大型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如今,在“经纪人”的运作下,来运送包菜的车辆络绎不绝,一颗颗蔬菜变成真金白银,让菜农的荷包越来越鼓。(记者 张大乐 朱哲 宋文虎 王麒 特约记者 谢燕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