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网页版 历代王朝是如何选定都城(1):秦汉

沙鸥说史 2周前 (12-12) 阅读数 19 #推荐

中国历史纷繁复杂,但国都往往是一个朝代的标志。我们今天来说说,历代王朝是怎么选定都城的。

夏商周时期,迁都频繁,说起来很复杂,我们就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说起。

直到唐朝,关中盆地都是历代封建王朝建都的首选之地,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从军事防御上讲,关中盆地“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从地理位上讲,这里东控中原,北出草原,西通西域,南可达蜀中,交通十分便利。从物产上讲,这里有肥沃的关中平原,四周又是森林密布,可以支撑起一座较大城市的物资供给。

秦国起于陇右,后东拓至关中盆地,并以此为基础一统天下。在秦朝的版图中,关中盆地自然是重中之重。

秦国的都城几经变迁,最初为位于陇右的秦邑,再先后迁至关中平原的平阳(今宝鸡陈仓区内),雍城(今宝鸡凤翔区内),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最终定都咸阳。

咸阳位于关中盆地中心,泾水和渭水交汇地带,物产丰富。附近又有灞上、新丰、细柳等理想屯兵之所,“秦,四塞之国,背山带渭,”,军事防御上是绝佳选择。因此,自秦孝公十二年(公元350年)迁都于此后,秦国的都城再没有变动,一直到秦朝灭亡。

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就建都洛阳还是关中犹豫不决。这时候,一个娄敬的小兵求见刘邦,阐述建都关中的优点。他的观点很犀利,东周的时候,洛阳的地理位置方便诸侯来朝,却不利于防守。定都洛阳的话,国家的安危很大程度系于君主的道德水准,以及国人的服从程度。一旦有乱,国家就危险了。关中平原很险峻,又是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时的老根据地,加之土地肥沃,是建都的首选。“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汉书·娄敬传》)

刘邦在征询了张良等人的意见之后,决意定都关中平原,并赐娄敬刘姓以表彰其功。

既然已经定位于关中,刘邦为什么不选择咸阳旧址建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项羽把咸阳给烧了,在旧址上建都显现不出新朝气象;二是秦二世而亡,古人很讲究风水迷信,认为此地不吉利。

于是刘邦选择了在渭水南边的长安乡建都,新都城就叫长安,以示“长治久安”。刘邦还采纳了刘敬(娄敬)的建议,把原六国的贵族后裔全部迁到长安,充实关中人口。

到了东汉,为什么又把都城定为洛阳呢?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

王莽新政,激起了天下大乱。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樊崇等人领导的赤眉军,和宗室刘玄、刘秀等领导的绿林军这两支势力最大。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逃跑途中被百姓所杀。刘玄在洛阳建立了更始政权,后迁往长安。后来因为刘秀兄弟功劳太大,引起刘玄的猜忌。刘玄借故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刘秀又与刘玄决裂,在河北发展自己的势力。

樊崇等人的赤眉军,原想投靠更始帝刘玄,结果受到了冷遇。一气之下,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刘玄被杀。赤眉军还拥立了一个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帝。

公元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国号仍称汉,表示重建被王莽篡夺了的汉朝。这时候,长安在赤眉军手里。

此后,赤眉军和刘秀决战,刘秀取得最后胜利,夺取了长安。

了解这段历史以后,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刘秀会定都洛阳了。

首先,长安城在王莽、刘玄、赤眉军和刘秀等几方的反复拉锯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大半平民死于战争,城池、宫室全部毁坏,定都长安的话,重建成本太大。相比之下,洛阳受战争破坏较小。

其次,刘秀是南阳人,发迹于河北,对洛阳地区较为熟悉,河南、河北军民也比较支持刘秀定都洛阳也有一定的安全感。

第三、洛阳为东周时期的都城,以洛阳为都城,有仿效平王东迁,东周代西周之意,在法统上有重要意义。定都洛阳,以示刘秀为汉室正统。刘秀本人确实是西汉长沙王刘发的五世孙

第四,在经济和交通方面,洛阳也适合建都,洛阳位于伊洛盆地,虽然地域较小,但北连河北,东接中原,南连南阳盆地,交通便利,运输成本较低。

仔细权衡之后,刘秀还是把都城定位洛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沙鸥说史

沙鸥说史

子庚子淳晨帛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