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和三年(前90年),一封加急奏章被紧急递送到汉武帝面前,写这封奏章的人是看守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田千秋。
这是一封为戾太子鸣冤的奏章,田千秋在上面说:“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一白头翁教臣言。”
意思是,田千秋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他说,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受点鞭刑,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谁都知道刘据和巫蛊之祸没关系,只不过因为刘据和汉武帝这对父子之间信任度不够,沟通不畅,才让江充钻了空子,导致刘据最终死于巫蛊之祸。
此时,汉武帝已然有些后悔,那他看到这封为刘据鸣冤的奏章时是何种反应呢?
一、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巫蛊是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可以使被诅咒者遭遇灾难,因此当时民间和上流社会普遍忌讳巫蛊之术。
征和二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举报与阳石公主私通,并指使巫师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闻讯大怒,公孙贺父子下狱死并族灭,同时牵连卫子夫所生另一女儿诸邑公主以及卫青长子卫伉全部被杀。
在一系列栽赃陷害后,与太子刘据关系密切的卫氏一族被剪除,与太子刘据有隙的江充、苏文等人,趁机陷害太子,刘据恐惧,意图前往甘泉宫向正在养病中的汉武帝请罪。
奈何江充逼迫太急,刘据又见不到汉武帝,为了自保,他在皇后卫子夫的支持下,起兵诛杀江充等人。
宦官苏文在混乱中逃回甘泉宫,向汉武帝报告说太子刘据“无状”。
汉武帝不认为刘据敢起兵造反,就派使臣召太子前来,谁知使臣胆子太小,根本没进入长安城就回去禀告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
在使臣的描述中,太子刘据造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并且还想斩杀他这个使臣,汉武帝大怒,派左丞相刘屈氂率军平叛。
一时间长安城中喊杀声不断,此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太子刘据兵败自杀,跟随刘据起兵的人一律灭族,曾经跟随太子进入过皇宫的门客全部处死。
皇后卫子夫也受到牵连,汉武帝下诏派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奉策收回皇后的印玺和绶带,卫皇后不能自辩,自杀身亡。
二、汉武帝对守墓小官的态度在这一事件中,汉武帝内心是愤怒而纠结的,因为疑心重,他无法相信刘据,因此太子起兵,让他很愤怒,但血浓于水,刘据毕竟是他儿子,他也不愿逼杀太子。
可如果不严惩刘据的起兵行为,汉武帝又无法保全帝王的权威和颜面,他不愿承认自己的年老和糊涂,所以任由悲剧在他面前上演。
其实早在刘据兵败逃亡在外时,壶关三老令狐茂就上书劝导汉武帝说,太子只是为了自保才不得已起兵,他并非有什么险恶用心。
汉武帝见到奏章后,心中有所“感寤”,但感寤归感寤,他并没有下诏公开赦免刘据。
征和三年,汉武帝经过调查发现,官吏和百姓以巫蛊害人罪相互告发的大多不属实,此时汉武帝才真正认为刘据是被逼迫太急,惶恐不安之下才起兵诛杀江充,并无他意。
恰好此时,田千秋为刘据鸣冤的紧急奏章被递送上来,看完奏章内容之后,汉武帝有意借坡下驴给此事一个结果,便打算召见田千秋。
令狐茂和田千秋都是为太子鸣冤,为何汉武帝对后者的态度大为不同,只因为田千秋给的台阶太贴心。
前者在奏章中说太子刘据“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隐隐约约有批评汉武帝昏聩,任用奸臣逼害太子起兵的意思,而田千秋则说刘据起兵肯定是犯了错,极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颜面。
随后,田千秋就将此事归于家事范畴,说梦中一位“白头翁”教他说,天子的儿子过失杀了人,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三、田千秋成为丞相联想到田千秋的官职,这“白头翁”的身份呼之欲出,必然是汉高祖刘邦显灵,不管旁人怎么认为,反正汉武帝接受了这一说法。
所以,汉武帝对田千秋的态度自然与令狐茂不同,他对田千秋说:“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
汉武帝的意思很明显,田千秋说得很不错,这是汉高祖的神灵借他之口来教导我,他应该来辅佐我。
于是汉武帝拜田千秋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同时,汉武帝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将苏文烧死于横桥之上,曾经对太子刀兵相向的人也被满门抄斩。
不仅如此,汉武帝怜惜刘据无辜冤死,还特意修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结果“天下闻而悲之”。
几个月后,丞相刘屈氂被腰斩于东市,汉武帝遂任命田千秋为丞相,封为富民侯。
不过,田千秋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功绩,仅凭做的一个梦便在数月之内位极人臣,这事可以说是旷古未有,所以人们对田千秋的评价不是很高。
有意思的是,连匈奴单于在得知此事后,也询问汉朝使者:“听说汉朝有了新丞相,他被拜相的依据是什么?”
使者也是个耿直的人,直接回答说因为田千秋上书言事合了皇帝心意,匈奴单于听后无不嘲讽地说:“苟如是,汉置丞相,非用贤也,妄一男子上书即得之矣。”
该使者回到汉朝后,向汉武帝如实禀报匈奴单于的话,汉武帝听后大为恼怒,认为使者不称职,便将其下狱。
其实,匈奴单于有一点没说错,汉武帝晚年任人用事的确有些太任性随意,所幸田千秋“敦厚有智”,在丞相之位上没干出一些祸国殃民的事情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