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披露了毕节市科学技术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于吉科严重违纪违法的相关细节。“辛苦工作近二十年,能让企业老板拿到上千万元的项目,自己却连几十万元钱的购房首付款也拿不出来,感到委屈。”在这种错误思想驱使下,于吉科开始收受大额贿赂。
2016年,于吉科与妻子商量购买一辆汽车,但自己的存款无法买到“心仪”的好车,加之当时妻子怀上二胎,父母要来城里照顾,两居室挤不下一大家人。在“还不如想办法搞一笔钱,辞职算了”的荒唐念头影响下,于吉科以急需用钱为由,向自己认识多年、同样来自莱阳的商人于某某索要167万元,用作购买房屋的首付款和购车款。
于吉科“感到委屈”的话,表面上看似是对个人境遇的无奈抒发,心理失衡导致腐败,实则暴露了他对权力与财富关系的极度误解。
确实,公职人员也是普通人。看到触手可及的巨大财富会心动,是人性,甚至是人之常情。但有句古训说得好——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如果看到什么令人心动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那就不是“心理失衡”可以概括得了的。用句颇有网感的话来形容,那是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还有对法治的无视与践踏。
何况,公职人员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手中掌握公权力,本应有高于一般普通人的道德操守与法纪意识。作为公职人员,从参加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应明白,手中的权力只能用于服务人民、推动发展,而非成为个人私欲的满足工具。于吉科将工程项目视为个人财富的源泉,却忽视了权力背后的责任与使命,这种价值观的扭曲,正是其走向违纪违法深渊的根源所在。
私欲一旦被放纵,就可能无限放大。于吉科作为领导干部,其待遇想必不算差,但他还是感觉到“心里委屈”。说到底,什么“心里委屈”,不过是用心理失衡来给自己的贪腐找块遮羞布,甚至冀望获得人们基于人性的理解、同情。其实,他依然没认识到是一个“贪”字害了自己。经查,2016年至2020年间,于吉科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于某某、朱某某等7人在工程项目推进、工程款拨付等方面谋取利益,收受7人所送财物折合人民币900余万元。
因为贪欲,也导致于吉科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扭曲变形。于吉科在任期间,将“干什么都要全县最大、全市最大”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这种盲目追求结果、忽视实效的作风,不过是出于捞政绩牟私利的欲望,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好大喜功,将个人荣誉和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于吉科案再次敲响了警钟: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则会伤人害己。对于公职人员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至关重要,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抵挡住各种诱惑和腐蚀,确保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每一名公职人员都应以此案为鉴,时刻警醒自己,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清正廉洁。
同时,也应看到,加强监督制约、完善制度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应持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严查处,形成有力震慑。同时,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腐败无处遁形。
来源:红星新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