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大名,可谓家喻户晓。
他作为第一个为中国的富强而主动献出生命的人,至今身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传说他的父亲是个大官,但是在儿子出事后却始终没有出面营救,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传说他的尸身是老仆人帮助收殓的,为何他的家人不做这件事?
传说他的妻子曾想为其殉情,但最后为何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个个谜团,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破解。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确实是个大官。他曾任光禄大夫、湖北巡抚以及湖广总督。
在清朝,总督已经是最高级别的地方官了。
如果他想要营救儿子,不说容易,也绝对是有机会的。
但是,在谭嗣同被捕、被杀的全过程中,他始终未发一言,甚至还指责儿子是个“该死的逆子”。
都说虎毒不食子,他这样是不是有些过分?这之中,自然有谭继洵不得已的苦衷。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三点:
第一,没想到慈禧太后真的动了杀心。
其实,戊戌六君子与谭嗣同的情况大致一样,在慈禧太后逮捕他们之前,他们都是有机会逃走的。
为何不走呢?那是因为他们都有后台,而且后台还足够硬。
其中有两个人,背后站着的人都非常厉害。
一个是林旭,他的岳父,是清朝的一代名臣沈葆桢;还有杨瑞,他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学生,同时也是私人秘书。
其他几人,也都是官宦人家出身。
戊戌六君子被捕之后,其背后的人其实一直在运作,想要将他们营救出来。
其中,也不乏成功案例。比如说,与六君子一同被抓的徐致靖。
他的父亲,是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的朋友,所以李鸿章便拜托荣禄,在慈禧面前说情,结果,徐致靖逃得了一条活命。
第二,没想到慈禧太后为了杀戊戌六君子,已经不顾法律程序了。
在清朝时期,其实死刑的判决与执行是有一套流程的,至少要经过案件审理和刑部的复核。
即使官员的动作再快,人犯也十分配合,很快就招供了,没有十天半个月也是很难走完这个流程的。
而中间的这些时间,就给人留出了操作的空间。
事实上,在谭嗣同等人刚一被抓之时,就已经有人在行动了,此人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数次找到相应官员,为杨瑞说情,他不但准备要保下这个人,甚至想看看能不能“捞人”。
只不过,由于一般都有相当长的操作时间,所以即使是张之洞,也并没有太过着急。
至于别人,更是想要观望一下,想看看张之洞那里的结果如何。
反正时间有的是,如果张之洞打开了这个口子,他们再跟进也不迟。
只不过他们都没想到,慈禧太后为了杀这几个人,已经是不顾法律程序了。
她在三天之内,就通过暗箱操作,直接下令处死戊戌六君子。
当时,曾经在刑部任职的杨深秀就提出疑问:难道案件不经过审理就要直接杀头吗?这不合规矩啊!
然而在当时,慈禧太后的规矩就是规矩,他们六人只能是血溅菜市口。
而咱们前面所说的徐致靖,他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李鸿章对慈禧太后了解得太深。
他知道在盛怒之下,这个老太太绝对会快刀斩乱麻,所以,他在第一时间便通过让荣禄帮自己说情。
这一下,可谓“直达天听”,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张之洞虽然也找了不少人帮忙,但是仍想在流程内办事,速度慢了。
最后他没有把人救下来,也就怪不得旁人了,连张之洞都来不及反应,谭继洵又有什么实力,去改变这个局面呢?
在戊戌六君子被杀的事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仅仅是守旧派和维新派的矛盾,还有慈禧太后和大臣们的角力。
如果给张之洞等人足够的操作空间,戊戌六君子至少有3个人是死不了的。
而那也就意味着,慈禧太后在与大臣们的斗法中败了一阵。
以她的性格,是绝不会允许这样事情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谭继洵即使想帮儿子,也来不及反应。
第三,是谭继洵的懦弱,和父子思想上的矛盾。
谭嗣同是个维新派,但是谭继洵,却是个十足的守旧派官员。
他和谭嗣同的政见向来不和,有的时候甚至会在公开场合互相驳斥。
在谭嗣同还未被捕之时,他就多次上表,请求不要给儿子太大的官职,甚至希望皇帝和太后能把谭嗣同调离北京。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谭继洵是个官场上的老油条。
他十分清楚,儿子所做的事,会得罪很多人,很有可能下场难料。
当时的大清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利益集团盘根错节,根本不是什么“维新”可以改变的。
既然如此,赶紧让儿子远离是非,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既然是官场老油条,谭继洵也就会明白一个道理:
如果儿子刚刚被抓,自己就急着托关系,想把人保下来,这不仅收效不大,而且还有可能引火烧身。
既然如此,不如让别人先开这个头,然后自己再来一个浑水摸鱼,这样既能保全儿子,又能明哲保身,自然是最优选择。
所以在谭嗣同被捕后,他没有着急解救,只是他没想到,慈禧太后动作如此之快,他还来不及说话,儿子的人头就已经落地。
谭继洵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的确是有些懦弱的。
另外,谭嗣同的亲友们,也没有一个人敢去收尸。
由此可见,不仅仅是谭继洵,当时有不少人都怕受谭嗣同的牵连。
而在这时,一个叫刘凤池的人,反而是弄了一副棺椁,给谭嗣同收殓了起来。
这个刘凤池,是浏阳会馆的一个领班仆人。此前,谭嗣同就住在浏阳会馆,和刘凤池关系不错。
所以在他死后,刘凤池拿出了自己毕生积攒下来的六十两银子,连买棺材再办后事,送了谭嗣同最后一程。
从这里,我们既能看到清朝的那些官员以及亲友的懦弱,也能看到他们的冷漠。
仅仅是害怕受到牵连,他们就不顾情谊,对逝者不管不顾。
最后还是一个老仆人出面,才没有让谭嗣同暴尸荒野,人情冷暖,实在是让人慨叹。
当然,谭继洵对儿子看似冷漠,但是也绝非无情之人,从他对谭嗣同遗孀李闰的态度上,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李闰是谭继洵好友李篁仙的女儿,从小与谭嗣同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
谭嗣同死后,李闰天天抱着丈夫的衣服独自哭泣,有要殉情的苗头。
谭继洵在察觉这种情况之后,立刻规劝儿媳,说人死不能复生,伤心也没有用。
再说谭嗣同的这种死法十分壮烈,将来的名声必然在自己之上。
如果她再这样死去活来地折腾,全家都要跟着一起难过的。
通过这次劝解,李闰暂时打消了殉情的念头,但是仍然整天闷闷不乐。
谭继洵于是决定,再给儿媳的肩头压上一些责任,让她没工夫去胡思乱想。
他先是从长子谭嗣襄的膝下,过继了一个孩子给李闰,紧接着又将当家的大权给了她。
肩头有了担子,李闰也就不再胡思乱想了,她开始打理家事,并且在清政府倒台之后,给谭嗣同修建了祠堂。
谭继洵和谭嗣同之间虽有矛盾,但是毕竟血浓于水。
他不救儿子,并不是他不想救,而是局势使然。
虽然谭继洵身上有清朝官场上的懦弱之气,但是这也并非他所独有,而是那个时代普遍如此。
而他们父子的故事也预示着,清朝已经走到了末路,终将被历史淘汰。
参考资料:
1、殊途同归 六君子的人生轨迹——《国家人文历史》 2018年第14期82-87,共6页
2、谭嗣同夫人李闰:“巾帼完人”——《名人传记》 2022年第9期46-49,共4页
3、从“斩立决”死刑名单中走出的人--戊戌变法的幸存者徐致靖——《炎黄纵横》 2021年第1期63-64,共2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