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1年3月在长江扬州段六圩河口拍摄到的景象,那水面上密密麻麻的可都是鱼——它们在离岸边不到30米的地方活动,整体规模差不多有1/4个篮球场那么大,鱼儿们还时不时的跃出水面,看得人心痒痒。
而这种在长江禁渔前几乎很少见到的大规模鱼群,如今也早已不是个例,不少长江水域内都出现了此种盛况,比如2023年拍到的三峡水域,成群成群的大鱼同样染黑了江面。
从各个地方的喜报来看,长江禁渔的效果非常显著,那么到现在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长江内是否可能会出现1000斤的大鱼呢?
为什么要禁渔
长江、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而这两大流域诞生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长江边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依赖着长江内的鱼获,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全国的经济联通了起来,长江鱼也不只是供给给长江流域的人民了,而是需要供养全国的人。
人民的生活变好,对鱼肉河鲜的需求量也变大了,于是渔民们从一开始的“大网捞大鱼”,逐渐发展成“断子绝孙网捞所有鱼”。
这种捕鱼方式很快就让长江内的鱼群数量迅速减少,长江捕鱼量也从1954年的43万吨左右降到了不到10吨。
长江四大家鱼等常见鱼类的数量下降不说,许多以这些鱼类为食的珍稀物种的数量也因为食物资源减少、生存空间被挤压以及被人类捕食而急剧下降,就像白鲟,已经在2022年7月21日被宣布灭绝。
后来大家也察觉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长江流域每年都会有至少三个月的禁渔期,以保护鱼儿们进行正常的生殖繁衍。
但这种方法还是治标不治本,虽然三四个月的时间能让鱼群们的数量短暂上升,但之后的八九个月的密集捕捞,还是让长江鱼群们无处可逃。
于是国家在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后,决定实施“长江十年禁渔”,为多数鱼类们争取2~3个世代的繁衍,以缓解当下长江鱼少之困,并为未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而禁渔的同时,各地区也会加强对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以健康的生态环境确保水源涵养、洪水调节、水质净化等生态服务的进行。
当然了,原本在长江以捕鱼为生的渔民们也得到了安置,国家政府为近于涉及到的21.3万余名上岸转产转业的渔民提供了帮助,不仅带他们适应岸上生活,还致力于带动他们就业、创业和致富。
千斤大鱼会出现吗
现在长江禁渔已经实施了快5年,效果非常明显。
尤其是第1年,长江流域的鱼类数量已经增加到了8.8亿以上,总重量达到了12.48万吨,资源密度比起禁渔前直接翻了一番。
2022年时,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的鱼类就达到了193种,比2020年多了25种,且多数经济鱼类的平均个体重量增幅达到了15%~30%。
就连江豚这种濒临灭绝的长江特有物种,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2022年时,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到了1249头,其年增长率为4.3%。
2023年9月、11月时,长江武汉段、长江江苏段南京江段,也都分别观测到了江豚结伴出行的场景,其中南京江段的族群没,江豚数量达到了10头以上。
而根据调查显示,2024年10月上旬,还有怀孕的江豚在长江产子,这都表明长江的生态环境正在越来越好。
那既然生态恢复的这样快,长江以前曾出现过的上千斤大鱼,还有没有可能重现呢?
长江里能长到千斤的鱼可能也就中华鲟了,鲢鳙、鳡鱼等鱼类也能长得很大,不过顶天也就几百斤,白鲟的成鱼能达到七八米长,据传能长到上万斤,还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可惜的是它已经灭绝了。
再来说中华鲟中华鲟是长江内的大型溯河洄游型鱼类,也有个“长江鱼王”的美称,最大的个体体长可以达到5米,体重则达到了惊人的1200斤。
不过呢,这也只是个例,大多数的中华鲟体重还是维持在100-700斤左右,体长也多在0.4-1.3米这个范围,主要栖息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海域。
中华鲟要想长到上千斤的话,就需要在海里疯狂觅食积攒能量,并且在洄游的路上披荆斩棘活下来,才能以千斤姿态在繁殖季节出现在长江。
不过按照现在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和对中华鲟生长繁育的重点关注,相信千斤“王鱼”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重现。
参考资料:
【1】长江禁渔保护成效显著,从“鱼变大变多”见证水产资源稳步恢复· 极目新闻
【2】长江江豚达1249头!全球首份长江追豚地图在武汉发布·长江云新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