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岳飞的第二十七代后人致信毛主席,恳请国家能帮他解决生计问题。
一代名将后代,为何会落魄至此呢?
岳飞后人,家道中落
他在信中诉说自己生活无依,恳请政府帮他找一份工作,以解决生存难题。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迅速指示地方政府核实来信人的身份。
不久,桐乡县政府就将详细的调查报告,以及老人的第二封信给毛主席审阅。
经过查证,这位名叫岳昌烈的老人,确实是岳飞的二十七世孙。
尽管公务繁忙,毛主席还是仔细阅读了岳昌烈的信件,并做出批示:“应酌予救济。”
究竟是什么,导致岳飞后代的生活如此艰难?
岳昌烈,字更时,出身书香门第。
据家族谱系考究,他乃是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一脉的直系后裔。
岳昌烈的父亲,曾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大地主,家境殷实。
然而世事无常,至岳昌烈这一代,家境就大不如前了。
尽管家道中落,但少年时代的岳昌烈,过得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他只管专心苦读圣贤书,从没有为生计发过愁操过心。
岳昌烈也的确是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那年就考中了秀才。
然而时局动荡,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封建制度被推翻,秀才这头衔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岳昌烈只好又前往杭州继续读书深造。
在杭州的求学日子里,岳昌烈不仅钻研古代文学,还广泛涉猎新知,学习了英语与日语。
当时,他在绍兴等地的学堂及富贵人家的私塾中任教。
但他因深受旧学影响,自视甚高,性情孤傲,与周围的人难以融洽相处。
由于他这个古怪的脾气,也很少有人愿意聘请他。
不甘于现状的岳昌烈,曾尝试在新式学校任教。
然而,他身上的那股旧文人的顽固与酸腐气息,让他在新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
与同事难以沟通,更时常因理念不合而与校长发生冲突。
不久之后,他便被学校解聘了。
日军侵华期间,在中国大地上广设学校,意图通过思想与教育的渗透实施殖民统治。
他们开始在当地物色,能讲英语或日语的中国人。
而精通中、英、日三国语言的岳昌烈,自然就被选中了。
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岳昌烈这类文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依然有人始终坚守风骨。
更何况,身为岳飞的后裔,他又岂能向侵略者低头?
由于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岳昌烈四处碰壁,难以找到工作,生活陷入困境。
同时,他也因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使得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
无奈之下,岳昌烈只能回到濮院老家。
他一生未婚,无儿无女,晚年依旧孑然一身。
不善经营,穷苦无依岳飞故居东侧有一座“忠魂祠”,其门框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横批为“天下太平”。
此联语出岳飞之口,言简意赅,却是岳飞精忠报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不爱钱、不惜死,尽忠报国”,一直是岳飞及其后人的家风家训。
岳昌烈亦深受其熏陶,不只是淡泊名利,甚至对家业经营一窍不通。
如今家中只剩下他一人,这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既无劳作之力,也无持家之才。
家中尚有宅院和积蓄,足够他做些小买卖。
但对于这么一个思想僵化、固守陈规的读书人而言,显然是没有半点从商的想法和能力。
岳昌烈不事劳作,终日以笔墨为伴,钻研学问,四处游历。
没有钱了,他就变卖家产,到最后家中只剩下一间房子。
由于他不擅长打理家务,房屋损坏后也不懂得修缮。
最终房塌墙倒,无处容身,只能寄居在隔壁唐铁匠家的一条狭窄弄堂里。
那里阴暗潮湿,只有一块用砖块架起的门板充当床铺。
家中的衣物和字画,都被他变卖一空,用来维持生计。
他从不下厨做饭,有钱时就买些吃食,没钱就忍饥挨饿,或是等着好心的邻居施舍。
即使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也依然不放弃读书、研究学问。
他总是随身带着几本书,在街头、茶馆,经常摇头晃脑地读书。
乡亲们嘲笑他,孩子们拿他取乐,但他却毫不在意,依然如此。
就这样,岳昌烈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成了镇上有名的“疯秀才”。
岳昌烈的落魄现状,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自身的性格。
他性格固执,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更不懂经营之道。
尽管四肢健全,但他却不愿放下文人的架子,通过劳动谋生。
最终导致落魄至此,可以说是他自食其果。
然而,岳昌烈也是个可怜人。
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时代,无法接纳新思想、不愿面对时代变迁的人,注定会被淘汰。
他在旧时代成长、受教,但当他步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时,世界已经焕然一新。
每当新时代到来,总会有旧时代的残党感陷入迷茫,难寻出路。
岳昌烈便是其中的典型。
抗日战争结束后,岳昌烈的生活稍微有了些起色。
他深知自己除了读书一无是处,除了教书育人,也难以胜任其他工作。
于是打算重操旧业,再找一份教书的工作。
但当时,学校几乎全是公立,师资的任用全由国民党政府掌控。
因此,学校中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没有背景、不送礼,就别想在学校谋得一份差事。
岳昌烈为人耿直,坚守原则,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自然不愿与他们为伍。
求助中央,得到救济1951年秋季,岳昌烈的生活陷入困境。
走投无路的他听了别人的建议,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诉说自己生活极度困苦,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救济。
信中,岳昌烈附上了自己抄写的毛主席《长征》七律诗。
他对该诗大加赞赏,并依其韵脚和诗三首,以表敬意。
随后,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为核实其身份,上门与岳昌烈见了面。
那时的他,已年近六旬,身材瘦长。
身着污渍斑斑的长衫,脚踩着一双破洞的黑皮鞋。
他脸色褐黄,皱纹满面,双手灰污。
当他拿起茶杯时,手背上的青筋清晰可见,很难想象这是一双读书人的手。
据岳昌烈回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万象更新,社会风气也随之转变。
当时的新中国正处于建设初期,众多领域亟需知识分子,教育领域更是求贤若渴。
于是,他再次尝试到学校找工作。
但那时的学校,普遍倾向于聘用思想进步的党员或退役军人作为教员。
而岳昌烈既非党员,又已年逾五旬。
他言谈间常夹杂着文绉绉的词汇,旁人见了,都觉得他疯疯癫癫的。
未能如愿找到工作,岳昌烈只能继续过着贫苦的生活。
岳昌烈的身份确凿无疑,生活情况也确实艰难。
然而,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忙于经济复苏与建设,尚未能全面顾及困难群众的生活救济。
因此,岳昌烈的首次求助,也就此搁置了。
1952年春天,岳昌烈又一次提笔给毛主席写信。
他沿用《长征》诗中“难、闲、丸、寒、颜”的韵脚,再度和诗一首,抒发自己的困顿之境。
诗的大意是:
我每天都在为衣食发愁,政府的工作人员来了,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可惜,他们也没能帮我找到摆脱困境的好办法。我内心对伟人充满敬仰,但感觉自己与毛主席之间距离太远了。想起先祖岳珂留下的《玉楮集》为后世所知,再看看如今我家衰败的景象,我不禁感到羞愧。如果政府能念及先祖岳飞的功绩,给我一些帮助,我将感激不尽。
毛主席对岳飞满怀敬意,因此当他收到岳昌烈的信与诗后,给予了高度重视。
经过政府工作人员仔细核查,毛主席亲自在原信上用铅笔批示:“应酌予救济!”
浙江省政府与桐乡县政府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指示,迅速行动。
濮院镇政府从社会救济款中,为岳昌烈提供了生活补助。
同时,考虑到他的年龄和深厚的国学功底,相关部门多方联系,为他寻找合适的岗位。
1954年1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聘请岳昌烈先生为馆员。
让他负责撰写历史资料和回忆录,以此实现自给自足,安享晚年。
精忠报国,深受景仰毛主席对岳飞,一直抱有深深的敬仰之情。
他热爱研读中国历史,并时常乐于点评历史人物。
而在他谈论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中,岳飞的名字总是频繁出现。
早在青少年时期,毛主席就对岳飞情有独钟。
据毛主席在韶山南岸私塾的启蒙老师邹春培回忆,毛主席小时候非常喜爱阅读明清小说。
其中他最爱的一本,便是清代钱彩根据明代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改编的《精忠说岳全传》。
毛主席喜欢听京剧,特别是那些以岳飞为主角的剧目。
在抗战时期的延安,他多次观看了田汉编剧、延安平剧院演出的《岳飞》全剧。
1933年,毛主席在红都瑞金看完京剧《岳母刺字》后,就语重心长地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精忠报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抵抗外敌侵略……我们要向他学习。”
1960年3月19日,毛主席在上海锦江小礼堂,邀请工人代表和市委领导人看戏。
当晚,上海青年京剧团演出了折子戏《岳母刺字》。
当舞台上岳母在儿子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毛主席激动地起身,热烈鼓掌。
重新坐下后,他转身问上海联华钢厂厂长孔令熙:“这个戏你看过吗?中国像这样的母亲有成千上万啊!”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危亡。
于是,岳飞就成为了毛主席口中,教育和激励军民的榜样。
1932年,毛主席遭受不公批评,被剥夺了红军指挥权。
在长汀休养期间,他就曾深情朗诵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以自勉。
1958年,一些同志对年轻干部提拔速度的质疑,毛主席就以岳飞为例反驳道:“岳飞建立岳家军时,也不过二十几岁。”
岳飞那种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和铮铮铁骨,深得毛主席的赞赏。
1950年春,毛主席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
他向斯大林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无惧艰险,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当苏联翻译对“归”字的含义感到困惑时,毛主席解释道:“归”在这里指的是“回归本初”的意思,指的是无视一切艰难险阻,将死亡视为回归自然状态一般。
毛主席告诉斯大林:“这个说法源自12世纪中国的一位著名将领岳飞,他因率领军队抗击女真人入侵而闻名。”
斯大林听后,也赞叹道:“看来岳飞也是一位天才将领,有着这样的无畏精神和雄才大略。”
1952年,毛主席在视察河南后返京的途中,特意停车,前往河南汤阴的岳庙及岳飞故里参观。
在岳飞故里,他看到了矗立的《岳忠武王故里》巨碑。
碑文内容大致依据《宋史·岳飞传》撰写,字数不少。
然而,毛主席依然耐心读完了全文。
汤阴县长王庭文向他汇报说,据调查,岳家后代中没有一人做过汉奸。
毛主席听后十分欣慰,连声说好:“岳飞是大英雄,岳家后代也都没有辱没他的爱国气节。”
在岳庙参观时,毛主席还询问县长是否会背诵岳飞的《满江红》,随后他自己也深情地背诵了这首词。
这首词深受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喜爱。
据说1975年,毛主席准备接受白内障手术时,就特意让秘书张玉凤取来了有关岳飞《满江红》的弹词。
在那慷慨激昂、洋溢着爱国情怀与英勇无畏氛围的朗诵声中,毛主席顺利完成了手术。
参考文献
范炳章《岳飞后裔上书毛主席》
刘汉民《毛主席与岳飞词作》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