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欧洲版的“洋务运动”——北孚电池工厂项目,以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惨败落下帷幕时,我们只能感叹,这洋相,还得是洋人出得精彩。
北孚电池工厂,这个承载着欧洲超越中国电池产业梦想的“天选之子”,手握欧盟与北美补贴,坐拥几十亿美元订单,本应一路高歌猛进。
谁能料到,它却以一种近乎“尿崩”的方式草草收场,连一块合格的电池都未能交付。
时间回溯到八年前,特斯拉前副总裁皮特·卡尔森,因度假误事被马斯克开除后,心怀壮志地搞出了一个看似完美的 PPT,凭借着“特斯拉前高管”的光环,四处游说,画下了成为“欧洲宁德时代”的大饼。
这一通操作下来,大众、宝马等车企以及贝莱德、高盛等投资机构纷纷入局,豪掷 150 亿美元,欧盟与北美更是开足绿灯,补贴、贷款、土地一路放行。
然而,这位老兄的开局操作就令人匪夷所思。为彰显环保理念,他将工厂选址定在北极圈内一座仅有 7 万人口的小城。
此地夏季白天有十几个小时,冬季黑夜也有十几个小时,工人打个工仿佛坐牢一般抬头不见天日,生物钟更是彻底紊乱。
瑞典本地工人不愿前来,厂里技术又不过关,所以没办法只能招募有经验的中国与韩国工人救场。
但语言不通成了大问题,100 多名外包工人与本地工人交流甚少,工厂警报拉响时,中国工人还得靠翻译软件告知欧洲工人发生何事,这场景,实在是混乱又荒诞。
本欲摆脱中国影响的北孚工厂,却处处依赖中国元素:厂房由中国建造,生产设备、矿源材料购自中国,工程师也从中国引进。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旧管理混乱,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懂制造与技术,还对中国工人充满猜忌与不信任,甚至吐槽中国工人不懂英语,令人哭笑不得。
生产线上更是状况百出,用来静置电池的设备被当作杂物柜,出了问题却归咎于中国设备;为节省成本,竟妄图使用易燃易爆的氢气进行检验,毫无安全意识。
生产管理毫无章法,有人用普通吸尘器清理碎屑集尘盒,引发粉尘爆炸,造成严重伤亡,后续类似事故仍不断发生,至今已累计 26 起严重事故。
生产效率与良品率的问题始终无解,斯堪尼亚、宝马、大众等客户最终失望至极,取消所有订单。
上月,北孚在耗尽资金并欠下 58 亿美元巨债后,无奈申请破产。
这一系列事件,乍一看,北孚就像一家诈骗公司,但它偏偏是一家正规企业。
或许,若它以诈骗公司的模式运营,凭借这一通“忽悠”,说不定还能在这资本的游戏里多撑些时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