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终于明白什么是“自讨苦吃”,为啥有人一辈子都在受穷。
有个东北小伙子非常努力,当他赚到钱后就想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幸福。
于是,他兴冲冲地做了旅游攻略,订了飞机票,还在三亚租了栋月租金5万的别墅,希望一家三口过个难忘的新年。
可惜,他的父母是那种省吃俭用惯了又闲不住的类型,认为三亚的消费太高,不愿意出去吃,非要买菜自己做,还在小年夜包了很多花卷。
这些花卷整整回锅16次,一直吃到大年初一都没吃完,搞得小伙子看到花卷就想吐,但他还不能扔,因为妈妈会哭哭啼啼地骂他“浪费”。
好好的心情被父母破坏了个干干净净,然而这还不是最崩溃的。
当过完年他们要离开三亚时,小伙子的父母就像土匪打劫一样,把别墅里所有能带的东西,全部都打包了。
其中包括没吃完的剩菜,没用完的纸巾,就连扫把和簸箕都不放过,看着小山一样的行李,小伙子担心父母累着,于是叫了快递上门。
结果他的爸爸妈妈又心疼快递费,两个人非要用手拎用肩扛,无奈的小伙子只能叫了出租车,然而行李太多了,车上放不下,于是小伙子父母的魔幻操作又开始了。
他们根本不顾飞机什么时候起飞,挖空心思地左挪右腾,然后不出意外地误了飞机,白白浪费了几千块钱手续费。
之后小伙子只能另外想办法,花钱租了两辆车到海口,再带着父母坐绿皮车一路挤回老家。
不知道小伙子是什么心情,反正我一个外人隔着屏幕都感觉窒息,也为那个小伙子感到心疼。
他所有精心策划时的喜悦,憧憬着父母享受一切时的幸福感,以及幻想父母为他感到骄傲时的兴奋,被破坏的荡然无存。
这个东北小伙子的遭遇,也让我想起了知乎上一个高赞问题,“你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旅游”,里面有几千个回答,都是子女对父母的吐槽。
比如,“你们去玩吧,我在这里等着就行”,“你们吃吧,我不饿”,“我不想玩,你们玩的高兴妈妈就开心了”......
网友们的经历,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明明很喜欢的衣服,她偏偏装做不感兴趣的样子,还说太浪费了,专门带她出去吃饭,她就是不点菜,非要我们点,她跟着随便吃点就行。
我虽然不富裕,但给妈妈买几件衣服,带她出去吃几顿饭,还是能承担起的。
我也知道妈妈是想为我省钱,但却让我有种无力感和扫兴感,几次之后便没了再带她出去的兴致。
但我的妈妈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她特别乐意看到子女享受一切美好。
当你和她分享开心事,像买了有点小贵的手机,做了漂亮又奢侈的美甲,出去旅游住了很舒适的酒店,她不会想方设法挑毛病,然后借机教你做人。
我唯一被她训斥的一次,是我多年前故意带还年幼的孩子体验春运,娘俩在连插脚都困难的车厢里,连续站了六七个小时,美其名曰吃苦才能锻炼坚韧的意志。
妈妈为此很生气,她觉得时代不同了,不需要人为给孩子制造苦难。
原本以为全天下的妈妈都和我的妈妈一样,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个老同学聊天,她的一句话让我大为震惊。
她说有些父母并不希望子女过得好,子女的快乐开心在他们眼里是种背叛。
有一回她用积攒了很久的工资报了个旅游团,当她把外面看到的美景发到家族群时,她的妈妈发了张馒头和咸菜的照片,阴阳怪气地说:
“就知道乱花钱,妈妈连肉都舍不得吃。”
老同学的好心情瞬间跌落到谷底,这种被指责和抱怨,从小到大她经历了无数次,以至于她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切好的东西。
实际上她的父母并不是十恶不赦的那种,只是习惯了吃苦,甚至是自讨苦吃,然后自己不愿意享受,也不希望看到孩子舒服。
这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谨慎小心自卑,有强烈的不配得感。
我相信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无意识的在打压孩子,只是很少有家长能意识到这点。
但孩子和父母是血脉至亲,双方的情感是互通的,如果父母总是扫兴,孩子便会觉得幸福是件可耻的事情,心和精神一辈子都很贫瘠。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有段话,个人觉得很经典:
“有些人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意义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有病。”
实际上,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歌颂和推崇,也不会带来成功,所谓的磨练意志,不过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然而父母是没法选择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能理解孩子的父母。
遇到一生艰辛活得痛苦的父母,或没苦硬吃特别扫兴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白父母的辛苦和痛苦与我们无关,我们不必为此感到愧疚。
另外,要学会在情感上跟父母进行切割,不要背负他们的命运,并理解他们的行为也是环境和时代造成的,尽量尝试多沟通,实在不行就多体谅多尊重。
允许父母做父母,允许自己做自己,认清双方之间的定位,不要妄图父母和自己三观契合,主打一个学会接纳一切,不跟自己过不去,与自己和解。
然后,学着做一个不同于父母的父母。
告诉你的孩子,他们值得也配得上世间一切美好,肯定他们、赞美他们、赋予他们不怕犯错的勇气同时,也能更好的弥补和治愈自己的童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