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历史上,一直颇具争议。
他曾经掌控着大明王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但却在最后时刻投降了刚刚入关的鞑子。
在清廷,他贵为藩王,最后又起兵叛乱,差点就颠覆了满清的政权。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满清统治者把吴三描述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最近一份从日本发现的吴三桂起兵反清檄文倒是揭开了吴三桂投降满清的原因。
看到檄文上那杀气腾腾的文字,也就难怪满清朝廷要极力的抹黑他了。
那到底这篇檄文上写了什么呢?
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线希望
1644年,洪武大帝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王朝走到了最艰难的时刻。
在内,小冰河严酷的气候以及蜂拥而起的叛乱让大明的江山如同潮水中的沙堡,岌岌可危。
在外,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鞑子屡战屡胜,已经兵临山海关之。
在这种情况之下,勤俭有余,能力不足的大明皇帝崇祯完全束手无策,他甚至连维持军队的饷银都筹措不齐。
无奈,他只能让朝堂大臣捐钱。
结果这些贪婪无度,鼠目寸光的伪君子们一人只拿出了数百两银子,还表示这都是变卖家产所得。
就连得了皇后银子和叮嘱的国丈周奎,也抠抠搜搜的只拿出了几百两。
最后还是皇后派人上门责问,他这才把捐款追加到了两万两。
这场说不定可以拯救江山社稷的壮举,最后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也难怪崇祯临死的时候会说: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眼见江山社稷就要不保,无奈崇祯只好把最后的一丝希望寄托在了吴三桂身上。
要知道当时吴三桂手中有数万精锐铁骑,是整个大明朝唯一能够和鞑子扳手腕的力量。
为了表达对吴三桂的重视,崇祯不但赐予了他尚方宝剑,而且还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吴三桂此人一直都看不起野蛮的鞑子,于是在得到了皇上的圣旨以后,立即就带领自己的兵马入山海关朝着京畿之地进发。
此时的吴三桂意气风发,一心只想着要成为中兴之将,再保大明江山数百年。
可谁知他的兵马才到达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一带,大明的都城就被李自成给攻破了。
不愿受辱的崇祯皇帝最后以发覆面,自缢于煤山之上。
皇帝的死亡让吴三桂彻底的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以后应该何去何从。
最后在麾下将领们的鼓动之下,吴三桂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向鞑子俯首称臣了。
吴三桂的投降让满清大喜过望,至此他们入主中原最大的一块绊脚石总算是被挪开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吴三桂降了以后,整个大明朝再也没有像样的抵抗力量了。
为了安抚吴三桂,也为了彰显大清国的“虚怀若谷”。
清廷迁都以后,多尔衮让年幼的顺治帝加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以示恩宠。
吴三桂心态的变化
古代皇权的更迭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从来就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强如汉唐也不过数百年的基业。
大明能够延续276年,历经十六代帝王而终,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因此上刚刚投降满清的时候,吴三桂虽然心里面有些别扭,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甚至还厚颜无耻地表示,自己是在崇祯皇帝驾崩以后才无奈做出的选择。
尤其是被册封为平西王之后,吴三桂更想要为大清朝献上自己的“忠贞”。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自古就是臣子的唯一出路。
可很快吴三桂就发现自己似乎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之所以他会这样想,是因为满清的铁骑踏上了中原大地之后,就彻底撕下了脸上那层伪善的面具。
开始挥起屠刀肆无忌惮的发泄起了自己的兽欲。
八旗军队在征服南方的过程中,只要那个城池稍有抵抗,他们就会纵兵屠城。
嘉定十日、扬州三屠就是这么来的。
据史料记载,满清在入关以后,一共制造了大大小小的屠城事件将近二十次,保守估计,有五千万汉人死在了鞑子的屠刀之下。
别的地方不说,光是清兵在四川一地屠杀的汉民就有300万之众。
如此多的同胞都是因他吴三桂而死的,全国上下汉人没有不骂他的。
再一个清廷对普通的老百姓都如此的嗜杀,他这个手握重兵的异姓王要是能够善终就有鬼了。
因此上,想明白这一层的吴三桂开始策划起兵。
当时被清廷册封的异姓王一共有三位,除了吴三桂自己之外,还有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他们三人曾经都是大明朝的臣子,相互之间多少有些香火情。
而且既然他吴三桂的项上人头不怎么稳当,另外两人的日子肯定也好过不到哪里去。
因此上吴三桂一边暗暗的积蓄力量,一边秘密的联络尚、耿二人。
1663年,清廷察觉出吴三桂似有不臣之心,于是针对吴三桂实施了一连串的计划。
他们先是找借口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然后又把吴三桂手下的亲信一一的迁往了别处任用。
在剪除了吴三桂的羽翼之后,清廷又剥夺了吴三桂在云南一地的司法权,让他只留了一个平西王的空衔。
这让吴三桂心中的不满达到了顶峰,随时准备起兵反清。
1673年,老迈的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老辽东,康熙趁机责其移藩。
形势所迫,尚可喜虽不情愿,也只能听从。
眼见康熙的屠刀明晃晃的已经亮出来了,吴三桂于是一边上书朝廷假意请求撤藩,一边抓紧时间做起兵最后的准备。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诛杀了巡抚朱国治,正式起兵。
被历史尘埃掩盖的起兵檄文
自古中国人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起兵时昭告天下的檄文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有两篇檄文的名声特别大。
其一是东汉末年陈琳为袁绍写的《讨曹檄文》。
这篇檄文用词犀利毫不留情,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给痛骂了一遍。
曹操看了檄文以后气的冷汗直冒,结果竟然让头疼的毛病好了不少。
其二则是骆宾王为徐敬业所写的《讨武曌檄》。
骆宾王不但是大诗人,更是初唐最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字功底是一点都不弱于陈琳的。
所以这篇檄文差点把大周皇帝武则天直接给送走。
虽然发出檄文的两方最后都输了战争,但在檄文刚刚发出的时候,他们都收获了不少的民望。
由此可见,起兵的时候写一篇好檄文是非常有用的。
吴三桂对此自然是非常熟悉的,于是他也命手下的谋臣写了一篇非常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檄文。
只可惜他兵败身死以后,这篇檄文被清廷所禁,因此上并没有流传下来。
让满清朝廷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国内的檄文都被他们收缴毁掉了,但日本却有人把这东西给保留了下来。
日本有本文书集,名叫《华夷变态》,是日本江户时代大臣向德川幕府汇报中国变化形势的文件汇编集。
这里面就有一篇吴三桂《讨清檄文》的原文。全文如下:
文中不但把满清的残暴嗜杀写的明明白白,而且还讲述了满人对汉人的迫害。
作为朝堂忠臣,满清朝廷很多的脏事吴三桂都知道,所以他让人把这些都写在了檄文中。
如此一来,满清标榜仁义道德的遮羞布彻底被吴三桂给撕了下来。
这怎么能不让整个清廷为之愤怒呢?
要知道胜利从来都是由获胜的一方所书写的。
别说这份檄文内容十分的炸裂,就算是他真的平平无奇,小心眼的康熙也不会让吴三桂在历史上留下这样记载的。
这一点从满清朝廷所编撰的《明史》以及给明朝皇帝所画的遗像就能够看的出来。
那个满脸麻子,丑的不忍直视的朱元璋画像完全就是满清朝廷自己捏造出来的。
研究明朝历史的学者们更是从来都不会把清朝所修的《明史》当做依据。
之所以会有如此滑稽的事情出现,都是因为满清的统治者是完全没有下限的。
他们做出来的很多事情,让现在的我们都瞠目结舌。
所以说晚清的时候老妖婆慈禧能说出“宁与外邦不与家奴”这种混账话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只有更扯,没有最扯,可是满清一贯以来的奇葩作风。
结语:
纵观华夏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得国最正者,朱元璋当属第一。
他所创建的大明王朝重铸了汉人的脊梁,让汉家衣冠可以再次受到炎黄子孙的祭祀。
只可惜后代不肖,最后把他所创建的万里江山拱手让给了别人。
要是崇祯皇帝能够稍微的争气一些,也绝不会任用吴三桂这样一个反复的小人。
只可惜现实没有如果,最后俩人也只能背着满身的骂名存在于历史的尘埃中。
参考文献:
吴三桂讨清《檄文》原文本考——徐凯.《清史研究》2017.08
三藩之乱期间琉球王国的外交抉择——以《华夷变态》的记载为中心——陈波.《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 2016 (02)
对马倭书与朝鲜传闻——朝鲜与日本围绕三藩之乱的情报交涉——陈波·《国家航海》2015.04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