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现代化战争”这个概念是怎么走入大众视野的吗?
你以为的现代化战争是传统的飞机大炮、枪火对决,而实际上的现代化战争,它有时甚至不需要军人亲自上战场,仅凭着精确制导武器等高精尖技术装备就能结束一场战争。
海湾战争,就是这样一场现代化战争。
1990年到1991年,美国用一场海湾战争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包括他即将覆灭的死敌苏联,然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却在筹备着大力发展经济。
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邓小平的淡定从何而来,看到如今的世界格局,才不禁感叹,原来早在30年前,邓小平就预想到了一切。
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顾名思义,其主要战区就是位于海湾地区,也就是波斯湾的沿岸。
当然,说是海湾战争,但实际上却是波斯湾沿岸国家之一的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军队之间的战争。
而这场战争之所以打起来,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石油。
海湾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截至1990年1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5%。
我们都知道,石油资源是世界各国都重视也想要得到的资源。
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对于大国来说,石油资源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对于小国来说,丰富的石油资源可能给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1988年,伊拉克刚刚结束与伊朗的两伊战争,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际。
尽管在战争中伊拉克一度处于优势地位,但这样一场耗时良久且让国力消耗巨大的战争也让两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八年的战争让伊拉克陷入了千疮百孔的境地,战争的花费让伊拉克后期几乎是举全国之财力在打仗。
伊拉克人民对战争的厌恶程度达到了顶峰,对当初决定发动战争的领导人的信任度也急剧降低。
与此同时,由于战争期间无力发展经济,伊拉克向海湾地区的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借了很多债务,其中最多的一笔来自伊拉克附近的一个名叫科威特的小国。
伊拉克欠科威特的债务达到了惊人的140亿美元,这样一大笔钱,对于当时的伊拉克来说,别说是还本金了,就是利息都还不上。
也正因如此,伊拉克一度陷入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死循环。
要想还债,伊拉克必须先发展国内经济,但发展经济也需要钱,所以要先借钱,但因为欠债太多,没有钱可借,要借钱必须先还债,可债又得先发展经济才能还。
被逼入绝境的伊拉克想到了全国最值钱的一样东西,那就是石油,但是石油产量有限,要想迅速还清债务,按照目前石油的价格是做不到的。
于是,伊拉克想石油输出国家组织降低石油产量,上涨石油价格,以便于获利后偿还债务。
然而,让伊拉克没想到的是,科威特面对欠自己巨款的伊拉克,竟然选择通过增加石油产量的方式让油价下跌。
说白了,它既要伊拉克快点还钱,又不希望伊拉克轻易还上所有债款。
而科威特的行为却给正处于焦虑中的伊拉克提供了另一个思路,时任伊拉克最高领导人的萨达姆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占领吞并科威特。
这样一来,既不用还钱,还能占据更多的石油资源。
萨达姆想得很美,但是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因为他实在是太天真了。
毕竟,世界上觊觎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的国家可不止伊拉克一个,但凡有一个比伊拉克强大的国家试图插手这件事,伊拉克都不可能从中全身而退。
自然,牵涉到石油的事情,美国不可能不出手,更何况,这一次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威慑世界各国的机会。
1991年初,美国组建了一个由北约国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组成的非约束性反伊联盟,简称“自愿联盟”。
话虽如此,美国威逼利诱之下,别说是小国了,就是北约里的几个大国,谁敢不从呢?
从1991年1月17日开始,美国对伊拉克进行了长达近一个月的“降维打击”,整场战争基本上可以说是美国对伊拉克全方位的火力压制了。
到2月28日,双方就达成了停火协议,这场短暂又震惊世界的战争也就这样结束了。
苏联和俄罗斯的命定之路美国与伊拉克的这一战,从一开始美国就是奔着威慑世界去的,毕竟,打伊拉克这样的小国,其实按理来说用不上这么多武器。
而美国摆明了就是要用海湾战争当作自己的一次军事演习,这一举动同样也是让岌岌可危的苏联意识到,继续苦苦挣扎是无意义的。
海湾战争给了全世界一耳光,无论大国小国都瞬间意识到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然而,一昧地发展军事实力真的有用吗?
苏联早已经用亲身经历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建国之初,苏联通过一系列经济手段让国内经济有了一定的起色,而斯大林继位之后,没多久将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二战以后,更是通过大力发展军事而让苏联的军事力量一度到达了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程度。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苏联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哪怕进入冷战以后,身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一度遭受到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
但是此时的苏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个超级大国,国际地位水涨船高,以至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变多了。
然而,苏联光鲜亮丽的背后是摇摇欲坠的国内经济,多年以来,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让两个国家都不得不保持高比重的军费支出。
美国经济发展稳定,再加上二战以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便军费支出偏高,但也在能维持的范围内。
而反观苏联,却几乎是以经济“献祭”军事才撑起来的,自然比不上“财大气粗”的美国。
1980年左右,苏联的石油出口额因国际油价下跌而缩水,经济发展更是完全被拖垮,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公信力急剧降低。
1991年,因为民族矛盾爆发以及东欧剧变的冲击,苏联在混乱中匆匆解体,由俄罗斯继承了主要国土、工业设施和军事设施。
然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拿到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其实弊大于利。
刚刚建国的俄罗斯此时最需要的并不是苏联的军事设施和大量的高精尖武器,而是重建国内经济。
这些军事设施更像是烫手山芋,他们甩不掉也不能甩掉,但是留在国内又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养护,最后,只能以放任无力维持的军事设施为代价,尽力发展国内经济。
隐藏30年的“预言家”无论是以牺牲经济为代价发展军事的苏联,还是以牺牲军事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俄罗斯,其实对于我们来说,都算是反面教材。
邓小平巧妙地看到了这一点,也正因如此,当美国还在伊拉克玩“碾压局”的时候,我国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改革开放。
尽管当时国内舆论中已经对美国给全世界上的这一课中感觉到了世界局势的千变万化,但我们不能在手忙脚乱之下,走上苏联和俄罗斯的老路。
1991年1月到2月,邓小平前往上海视察,并表示希望上海人民的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
几个月后,邓小平又在谈话中表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虽然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但事实证明,邓小平的话是正确的,而且是极具预见性的。
说到这,可能有的朋友会误以为我国在这个阶段只专注于发展经济,对其他的事情并不重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1991年1月22日,我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运载火箭——“织女三号”在海南探空发射场首发成功。
1993年1月13日至19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制定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历了14年抗战的国家,“火力不足恐惧症”是全国人民的心病,发展经济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军事。
海湾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冲击并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小,只不过对于向来低调的中国人来说,“半路开香槟”并不是我们的风格。
今年,我国向太平洋地区发射了一枚洲际导弹,结果把日本吓得够呛,哪怕我们已经提前通知了这个消息,但日本方面无法确定导弹指向的具体位置,依旧十分恐惧。
这也恰恰证明了一句话,那就是“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如今的中国今非昔比,不仅是大国眼中的劲敌,也是小国眼中随时能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踩死自己的“东方巨龙”。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