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他“五十而知天命”。
然而这句话难解的地方在于,何谓“天命”。
毕竟古人对于“天”有多种不同的认知,冯友兰便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过:“在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与地相对;曰主宰之天,即皇天上帝,人格化的天;曰自然之天,乃自然之运行;曰运命之天,指人生中所无奈何者;曰义理之天,宇宙之最高真理。”
相对来说,小君更倾向于“天命”之“天”属于人生中无可奈何天。
然而命,则是可以可以由自己争取的,正如《中庸》所云:“惟命不于常”,“命”可由自己努力争取而得,因此说:“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人到五十,历经的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早已了然这世间的种种既有我们人为所不能改变的自然规律,亦有我们可以通过后天努力的而达成的目标。
所谓的“知天命”,便是人生达到一定的阅历之后,便了然了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亦相当的了然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那么五十岁的孔子在做什么呢?孔子五十四岁周游列国,六十多岁才返回鲁国。这些年在列国周游辗转,孔子并未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重用,最终回乡修书。
那么知天命的孔子,是否知道自己自己终究难以如愿?其实孔子内心也是清楚地,他曾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孔子早已自知自己的道难以被诸国所采纳。在礼崩乐坏的大环境下,各国所求的乃是“利”,因此“仁义之道”早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但孔子又为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因为他深知自己的理念并非毫无价值,只不过是并不适合大争的乱世。正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虽说一番周游未他的理念并未能被各诸侯国所接纳,但它也能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仁义”理念,并得以传承。而这便是他的担当和使命。
其实对于小君来说,“天命”既有让人无可奈何之处,正如《荀子》所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运行的规律是人们难以撼动的。但“天命”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在遵循天道规律的前提下,顺势而为,努力争取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
当然前提是需知“天”亦知“命”。
知道哪些部分是人力所不能抗衡的,因此需顺其势而为;更需要知道哪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而的,因此可以积极争取。
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