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报记者 贾奥胜
欧盟的电池大厂瑞典北方伏特公司正处于破产的边缘,欧盟却欲出台政策要求中国电池企业转让技术,以换取补贴。
是为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还是为了保护本土企业免受竞争压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欧盟计划要求前来设厂的中国大陆企业转让技术给欧洲企业,以换取欧盟的补助。新规定将先适用于电池企业,以后可能扩大至其他享补助的绿色产业。
(图源:新华社)
据悉,该政策将首先在今年12月的欧盟10亿欧元电池开发补贴项目中付诸实施。届时,计划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的中国企业将被要求共享其技术知识。
欧盟官员表示,这一新标准可能会根据招标前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此外,新规定将首先适用于电池企业,未来还可能扩大至其他享受补助的绿色产业。
面对外界的广泛质疑和严厉批评,欧盟方面并未直接回应“强制技术转让”的指控。竞争不过就强迫转让?
事实上,近年来欧盟针对中国电池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2023年8月17日,欧盟新电池法规(EU)2023/1542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个针对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规范的法律文件。该法规包含了一系列严格标准,对中国电池企业构成了较大挑战。
同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展开反补贴调查,这是全球范围内首例对中国电动汽车业的反补贴调查,对中国电动汽车厂商在欧洲市场的拓展造成了显著影响。
(图源:新华社)
欧盟还在2023年提出了“电池护照”制度,要求电池产品必须附带包含电池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护照”,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电池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合规性成本。
同时,欧盟对电池产品的环保和碳排放要求进一步明确,要求电池企业从上游矿产、材料到电池生产、回收及再利用各环节都要披露碳排放数据。
进入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池企业的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新电池法规中关于有害物质限量、电化学性能和耐久性、固定式电池储能系统的安全性等条款于2024年8月18日正式实施,要求中国电池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必须满足更高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同时,欧盟还计划补充《电池和废电池法》关于废电池及材料回收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监管。
除了上述措施外,欧盟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如设置环保标准、碳足迹要求等,增加了中国电池企业在欧盟市场拓展的难度和成本。
担心中国电池企业崛起
近年来,中国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数据,2023年,中国电池企业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65%以上份额,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领军企业更是表现突出。
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前十榜单中,中国企业占据6家,市场份额合计高达65.1%,较去年同比提升2.9%。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中国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力。
(图源:新华社)
在出口额和出口数量方面,中国电池企业也表现出色。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累计达到436.87亿美元,尽管同比降低了10.1%,但考虑到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这一成绩仍然相当可观。
同时,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28.53亿个,同比增长4.6%。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特别是在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制造工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专利不仅是中国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欧盟强制要求中国电池企业转让技术,这不仅违背了国际贸易的公平原则,也侵犯了中国电池企业的知识产权,将严重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市场地位的关键。
如果中国电池企业被迫转让技术,将失去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导致市场份额下降,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欧盟的这一提议还可能引发国际贸易争端,这将不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不利于欧盟自身的利益。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