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臻不错
编辑| 照雪下玉关
1980年,一位十四岁的天才少年来到中国交流学习,起初时他很是自负,觉得中国的乒乓球技术也就不过尔尔,根本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但岂料,很快他就为自己的“嚣张”付出了代价。
偶然间的一次闲聊,让他得知一位球馆的“看门大爷”竟也是同道中人,正巧闲来无事,他就和对方切磋了一下球艺,本以为将是手拿把掐,可让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败了,而且是一败涂地!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人是谁,败给“看门大爷”后他的心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乒坛开始说起。
上了年纪的体育爱好者肯定知道,当时的中国乒乓球还并没有稳居“老大”的宝座,竞争者有很多,例如日本、匈牙利、瑞典这三国便与中国队战得是有来有回。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国内十年动荡,使得不少有实力的运动员无法全神贯注训练的因素,也有外国为了打压中国乒乓球疯狂特训的缘由。
此起彼伏之下,这才让十多年前称霸一时的中国队险些跌落神坛,反倒是让日本、瑞典出了不少风头。
尤其是瑞典,在中国队最强的那几年,瑞典的乒乓球运动员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可谁知自从1967年开始,他们居然实现了弯道超车。
阿尔塞与约翰森的王牌组合先是夺得世乒赛男双金牌,随即在他们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又接连斩获了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男单冠军、男双冠军,算得上是名动天下。
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况亦是愈演愈烈,到了七十年代末,瑞典队甚至一度无缘决赛,无论是男单、男双、女单、女双又或是混双都是如此。
见此情形,瑞典上下急的是团团转,无奈他们也只能放下脸面,决定派出“留学生”外出学艺,而他们选人的眼光也很毒辣,两个人,一个叫埃里克·林德,八年后正是他在奥运会上正面击败了中国,使得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江嘉良、陈龙灿倒在了八强之外。
而另一位更是传奇中的传奇,他便是世界乒乓球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天才,第一次获得乒乓球各大赛事奖项大满贯的得主——扬·奥韦·瓦尔德内尔!
当然,后面那个被“看门老大爷”打爆的年轻人也是他。
带着全国人民的期许,二人踏上了远赴东方学习的道路,先是去到了日本,随后才来到了中国。
当时的瓦尔德内尔才仅有十四岁,算得上是年轻气盛,因此,他对于中国队自然很不服气,而在接下来的几次友谊赛中,他亦是加深了这一想法。
不知是轻敌了,还是秉承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想法,中国队的陪练人员并没有拿出全力,让瓦尔德内尔侥幸赢了几把,见状他立刻就狂到没边,甚至觉得自己在接下来的赛事中马上就会让中国人跌落神坛。
抱着这样的心态,瓦尔德内尔遇到了那位球场的“看门大爷”,得知对方也懂球,或许是出于炫耀,又或许是闲来无事,他竟然直接答应了对方的切磋请求。
本以为将是砍瓜切菜,可让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的是,自己堂堂的天之骄子居然败了,而且还是一败涂地!
见状,队友林德也赶忙前来救场,但结果却是一样,根本打不过。
这下子,瓦尔德内尔便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乒乓球队员的实力了,毕竟连一个看门人都这么强,他们又岂能不是自己的对手呢?
事实也果真不出他所料,讲完“友谊”之后,一众国乒队员便狠狠教育了一番这个毛头小子,不仅如此,后续他们更是让瓦尔德内尔参观了队员们的训练方式,即,每天六个多小时的高强度训练。
按照这个强度练了几天,他连手都抬不起来,反观那些中国队员呢?却依旧是不知疲倦,这下子,瓦尔德内尔终于服了,他也总算明白了,为何一穷二白的中国竟能在运动场上屡战屡胜,只一点,唯有艰苦奋斗!
然而服气归服气,瓦尔德内尔却并没有一蹶不振,恰恰相反,中国人的强大亦是激起了他的战斗意志,在日记里他倔强的写道:“早晚有一天,我要把他们全部打败!”
当然,对于他的壮志豪言,起初没有人在意,毕竟中国乒乓球队实在是太强大了,在八十年代,除了日本的几名主力队员能够与他们打个有来有回之外,其余的国家根本不是一合之敌,例如瑞典便是如此。
那几年中,瑞典代表队在对战中国队时,最多最多也只是拿到过几个小场次的胜利,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大比分落败,那么多成熟的运动员都没能逾越的高山,自然没人相信瓦尔德内尔这个毛头小子能够成功。
如今瓦尔德内尔只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契机,而幸运的是,很快机会就来到了他的身边。
在欧青赛上,他连续拿到了三年的男单冠军,获得了进军更大赛事的资格,1989年,他率领瑞典队拿下了斯韦思林杯,随后个人又获得了圣博莱德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他接连击败了数位劲敌,帮助瑞典拿下了首枚乒乓球奥运会金牌!
1997年的曼彻斯特世乒赛半决赛、决赛,瓦尔德内尔更是一局未输拿下冠军,创造了乒坛奇迹!
林林总总,多年下来,瓦尔德内尔已然集齐了奥运会、世乒赛和世界杯三大乒乓赛事的冠军头衔,成为了世界上首位实现大满贯壮举的英雄。
虽然后续由于年龄原因,他渐渐不复当年之勇,但毫无疑问,全球的乒乓球爱好者永远都会记得他,记得这位知耻而后勇的传奇选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