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最经典的作品莫过于“射雕三部曲”,而在那三部在作品中,论故事的精彩程度,立意的高度等方面来看,《神雕侠侣》都远逊于《射雕英雄传》与《倚天屠龙记》,但这并不妨碍《神雕侠侣》成为金庸最出圈的作品,哪怕是从未读过金庸故事的人,也多半知道杨过和小龙女这对“神雕侠侣”。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连真爱粉也不禁诟病,是有原因的,书中很多情节的推进就略显生硬,比如“绝情谷事件”结束之后,龙杨二人皆无解药,此时剧情该如何发展?
金庸却是笔锋一转,直接让小龙女自寻短见,而杨过则是苦苦等了她十六年,就这么生硬的完成了剧情过渡,将二人“身中剧毒,无药可救”一事搪塞了过去。
(杨过、小龙女剧照)
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小龙女的跳崖之举真的合适吗?似乎有些不符合逻辑。
一、不该寻死的龙儿
小龙女的命运当真是凄惨,先后被甄志丙、公孙止欺负,后来他们夫妻二人又在绝情谷中了那情花毒,比起杨过而言,小龙女又更惨一些,毕竟她还在活死人墓中被那郭芙误伤,又中了冰魄银针之毒,各种剧毒在她体内交织,她当真是无药可救了。
所以以一个正常人的逻辑来看,小龙女此时应该怎么做?
很简单,能与心爱之人多相处哪怕一分一秒,也是极好的。
所以在小龙女跳崖之前,他们二人都忍着剧痛,与彼此相守一夜,哪怕什么都不做,那一刻他们也是幸福的。
可当杨过一觉醒来,却发现小龙女已不见了踪影,小龙女倒是一走了之得了个痛快,可杨过呢?他要面对的却是长达十六年的煎熬,十六年间他说是行侠仗义,成了世人敬仰的“神雕大侠”,可他哪里在意那些虚名?
(小龙女、甄志丙剧照)
甚至他那行侠仗义的举动都不过是为了“积德行善”罢了,他只是想在“十六年后”换来一个好的结果,毕竟黄蓉编出的“南海神尼之说”又如何骗得了他,他早已想到了最坏的结果,只是自欺欺人的度过这十六年罢了。
杨过在那十六年的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一般,小龙女怎能想不到这一点,与其这么一走了之,倒不如死在杨过怀里,才更好让杨过放下她,不是吗?
所以小龙女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答案就藏在她于谷底搭建的那茅草屋里。
二、古墓的木床
十六年后,杨过重回绝情谷,却不见小龙女赴约,他不得不相信“小龙女已死”的事实,于是万念俱灰的他不愿独活,终归还是跳下了绝情谷,可谁能想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谷底寒潭的另一侧,居然别有洞天,而小龙女就生活在此处,不过在龙杨二人重逢之前,金庸却提到了一段小插曲,耳东所指即是那茅草屋,以及屋内的布置。
杨过看到那茅草屋时才确定小龙女定是在此处居住,但那屋内的布置却有些让人不解。
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小龙女向来是以绳为床,那谷底的屋内也有一根绳子悬与墙上,既然如此,那张木床又是给谁睡的?
(中年杨过剧照)
此时书中是这么写的:“他不加思量,自然而然的向右侧转去,果然是间小室,过了小室,是间较大的房间。房中床榻桌椅,全与古墓中杨过的卧室相同,不过古墓中用具大都石制,此处的却以粗木搭成。但见室右有榻,是他幼时练功的寒玉床;室中凌空拉着一条长绳,是他师父小龙女睡卧所用……他自进室中,抚摸床几,早已泪珠盈眶,这时再也忍耐不住,眼泪扑簌簌的滚下衣衫。”
看到这一切的杨过顿时泪流满面,他为何如此伤心?
就因为书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是:“室左立着一个粗糙木橱,拉开橱门,见橱中放着几件树皮结成的儿童衣衫,正是从前在古墓时小龙女为自己所缝制的模样。”
原来小龙女虽是独身一人生活在谷底,但她却始终将这住处布置得与当年的活死人墓一般,那张木床,自然不是留给别人的,它只属于杨过一人。
对于小龙女而言,那床,那童衫的存在,就好似是杨过一直与她同在一般,杨过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能领会不到小龙女的用心?
所以杨过会顿时泪崩,也是合情合理的。
(少年杨过剧照)
但话说回来,既然小龙女始终只爱着杨过一人,又怎会那么决绝的做出跳崖的决定?
或许答案很简单,只因为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三、名为“放手”的爱
曾经的小龙女虽然有着“冰清玉洁”的标签,但归根结底,她几乎不出古墓,不通人情世故,从某些角度来看,她是有几分自私的。
比如当年她被李莫愁打成重伤时,就担心无法兑现孙婆婆的承诺,继而有心杀了杨过,可见那时候的她是自私的。
可后来与杨过相处久了,她也逐渐懂得该如何去爱一个人,她也看到了,杨过身边有太多年轻貌美且倾慕杨过的女子。
而此时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又如何愿意耽误杨过呢?
曾经她对杨过说过,自己死后,不要去找“郭芙姑娘”,可见她也察觉了杨过与郭芙对彼此都有些暧昧情愫,女人的直觉不会说谎,可她当真是不愿让杨过去找郭芙吗?
(谷底重逢剧照)
不,结合她后来的跳崖之举,那段话反倒更像是在点醒杨过,“如果自己死了,你大可去找郭芙姑娘,她对你有爱意,我也清楚”,是的,原来她是这个意思。
否则她又如何会甘心离开自己深爱的杨过?
只是她低估了杨过的深情,但也好在杨过足够深情,他们终于是在绝情谷底重逢,有情人终成眷属。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