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江、安庆,太平天国都城南京的三道屏障,战略地位很高,也是湘军重点进攻对象。1856年胡林翼负责湖北湘军开始,就制定了东征金陵计划:湘军顺着长江作战,依次攻打武昌、九江、安庆,然后合围南京。
沿江城市重要性,太平军、湘军都知道,故而对武昌、九江、安庆的争夺相当激烈。由于缺乏一支专业化水师,太平军在江南作战,本身就处在不利位置,很难与湘军死磕,这也是城池陷落的重要原因。
面对湘军进攻,城池被包围,粮草断绝,外援断绝,韦俊选择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林启荣则死守九江,不愿意离开,与城池共存亡。结果,韦俊活了下来,林启荣全军覆没,葬送了17000将士,九江依然陷落。
那么,明知道城池守不住,韦俊可以保存实力,为何林启荣就不行呢?林启荣困守九江期间,除了陈玉成试探性救援外,没有其他人来帮忙。石达开手握重兵,坐镇安庆,却选择见死不救,翼王痛恨林启荣不跟自己出去创业。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韦俊保存了主力,武昌虽然丢失,但太平军主力并未受损,基本全部撤离出来。接着,韦俊以皖南为基地,增援江西,还击败了刘长佑军团,战绩很不错。
那么,为何林启荣就不能效仿韦俊,主动放弃九江,保存有生力量呢?林启荣能打仗,意志力也坚定,但他没有放弃九江的条件。
从历史角度看,武昌战略地位比九江高,武昌是长江的“七寸”,九江就显得很一般。因为,江西防御的重点在南昌而不是九江,太平天国无法拿下南昌,才不得已攻取九江。
从太平天国角度看,九江的战略地位比武昌高。九江位于安庆的上游,安庆乃是南京的最后一道战略屏障。如果九江丢失,湘军就直接攻打安庆,而陈玉成此时实力有限,安庆防御能力不足,很可能挡不住湘军猛攻。
对林启荣而言,坚守九江意义很大,即便守不住,也能为陈玉成赢得时间,强化安庆防御力量,保护南京的西大门。
再则,九江依托鄱阳湖平原,这里是产粮区,也是太平天国存粮基地。太平天国本身就缺乏水师,失去长江控制权。九江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运粮中转站,并掩护长江运输队,尽可能把粮食送到都城。
1853年6月,太平军西征,前期目的就是为了夺取粮食,拿下鄱阳湖粮仓,支撑太平天国运转。起初,太平军想攻占南昌,但赖汉英能力不足,江忠源守住了城池。韦俊增援后,退而求其次,攻取九江,交给林启荣防守。
从战略角度看,林启荣就不能放弃九江,也舍不得放弃。韦俊撤离武昌,还有九江挡在安庆前面,还有能力储存粮食;林启荣放弃九江,南京的前面就只有安庆了。一旦安庆守住,湘军乘胜东征,太平天国大势已去。
除了九江战略地位重要,林启荣还有一个“弱点”,使其无法效仿韦俊,或者说效仿韦俊之后,林启荣的处境会非常尴尬,他不知何去何从。
韦俊,太平天国最能打仗的国宗,2次攻克武昌,多次击败胡林翼,曾国藩系湘军二号人物罗泽南就是被韦俊打死。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经也是韦俊部将。
太平天国西征,初期都是国宗活跃的舞台,韦俊最显眼。韦俊身经百战,在军中威望高,无论是防御作战还是野战,韦俊在太平天国阵营都是顶级存在。
韦俊家族背景更强,宗室子弟能人众多,可以自己组建团队,开创新基地。首义五王,韦氏国宗人数最多,凝聚力也最强,这是韦俊的底气所在。
洪秀全、陈玉成、杨辅清排挤韦俊,封锁长江,阻止韦俊投奔李秀成。韦俊一怒之下投降胡林翼,身边的将士也都跟着他。太平天国灭亡后,韦俊及其麾下将士大多定居在安徽宣城,繁衍生息。
韦俊的能力、资源、背景,都是林启荣可望而不可及。林启荣出身寒微,是杨秀清一手提拔起来,属于东王势力的一部分。林启荣从上阵开始,就一直留在九江战斗,接管韦氏国宗、石氏国宗打下来的领地。
镇守九江5年时间,林启荣除了守城,就没有其他军事活动,故而在太平天国中缺乏足够的人脉、资源。林启荣如果撤离九江,他能去哪里?谁又愿意接纳他这位丧家之犬呢?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推行封地制,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辖区,不希望他人来染指自己的利益。林启荣放弃九江,就等于放弃自己的领地,只能去投奔他人,寄人篱下,林启荣心高气傲,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黄金文、吴如孝这些猛人,是金田起义的元勋,带着股份参加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前,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黄文金、吴如孝都比陈玉成、李秀成强几个档次。
黄文金放弃湖口、吴如孝放弃镇江,没了自己的领地,只能依附于他人,被边缘化。黄文金投奔韦俊,韦俊投降清朝,黄文金又跟着陈玉成,陈玉成在寿州被诱捕,黄文金又依靠李秀成,但谁也不重用他,连分享江浙蛋糕的资格都没有。
吴如孝在镇江,可以独当一面,还经常与列强往来,是显赫人物。放弃镇江,吴如孝投奔陈玉成,却又不是他的嫡系,故而被冷落,默默无闻,最终结局如何都没记载。
九江,不但是太平天国的战略重镇,也是林启荣赖以发展的基础。撤离九江,不但上游局势吃紧,安庆、南京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林启荣本人也没发展机会,还要寄人篱下。与其如此,还不如坚守九江,等待奇迹出现,虽说概率很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