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中秋快乐。
这个中秋假期,对于在上海的人,大概是比较难忘的吧?算是第一次在上海,真切感受到台风的威力。
放假第一天,孩子班级群里就发了通知,因为台风,非必要不出门。既然不出门,在家最适合做的一件事,当属阅读。
读什么书好呢?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最为合适。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挺热闹的红楼电影出来时,看了一篇作家闫红的点评。闫红老师的文字,一直是喜欢的,闫红老师对《红楼梦》有一番自己的解读。这不,趁这个假期,阅读闫红老师的这本分享《红楼梦》新解的《又残酷,又温柔》。
看的时候,虽然外面风大雨大,但沉浸在阅读的世界中,心反而静下来。
新的角度看黛宝钗想来闫红老师读《红楼梦》时,读得很细吧?《又残酷,又温柔》分享的角度,让人从更细致的角度看黛玉、宝玉、宝钗。
黛玉的成长、黛玉与宝玉之间的互动变化,经闫红老师这么一点拨,回看原文,诶,好像还真说得通,往后再看《红楼梦》时,也许能多一层理解看黛玉。
至于宝玉,曾经的印象,也确实是“不够'男人’”,之前也曾看过蒋勋解读《红楼梦》的版本,对于宝玉的印象稍稍有点改观。再看闫红《又残酷,又温柔》中对宝玉的解读,又多了一种角度。
比起“男人”,宝玉最起码把“人”做好了。闫红在《又残酷,又温柔》中的这句话,说得有力量:
窃以为,做“人”比做“男人”更重要,把“人”做好了是根本,做不做传统话语里的“男人”,只是个人选择。
至于宝钗,闫红看到了宝钗的“大善”和“养生”,这个角度比起与宝玉、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看得更深层。
在《又残酷,又温柔》里,关于黛宝钗三人解读所占的篇幅不算多,但每一篇都有闫红老师独到又细致的解读。这种解读,结合当下生活的感悟,往往又能从心底给人触动。
母亲的困惑除了黛宝钗的解读,给人带来新视角的,还有闫红老师对于王夫人的一篇分享,也很能引发人的共鸣。
王夫人处理宝玉身边人的事情,初看时会觉得王夫人少了慈悲。但以母亲的身份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王夫人的行为又是能理解的。
面对青春期孩子,王夫人并没有更多的相处经验。只能以“我是为你好”的初衷,做出一些行为,只不过这样的行为,终究还是会伤害到亲子关系。
闫红说“即使到了今天,这样的父母还有,但愿不是你我。”育儿的过程中,尤其面对青春期孩子,一不小心,为人父母还真有可能会掉入“我是为你好”的旋涡中。
人很难时刻保持自省,既然难,那不如让自省变得稍稍容易些?偶尔翻开《又残酷,又温柔》,看看闫红对王夫人的这篇解读,在王夫人身上看到一些亲子相处的影子时,能多一份掌控的克制,少一份养育的担忧。
女性力量《又残酷,又温柔》里,分享了《红楼梦》中的很多人,其中对女性角色的描述,很是打动人。
比如香菱。以前读《红楼梦》时,对于香菱这一角色,印象虽有些深,但留有未解的疑惑。看过闫红老师对香菱学诗意义的解读,解开了那份困惑。原来,香菱学诗,存在着主动赋予尊严的意义。
又比如刘姥姥。刘姥姥的力量感,如果不是《又残酷,又温柔》中点出,怕也是没看到的。
从女性力量的角度来看,借着《又残酷,又温柔》的视角,又可以好好去读一读《红楼梦》了。
写在结尾的话台风天看《又残酷,又温柔》,能让人静心。
翻开《又残酷,又温柔》第一页时,台风还没开始,中间因为风大、雨大,抬头看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窗外的景与书中的内容,给人带来内心的某种触动。
看《又残酷,又温柔》,看的不仅仅是《红楼梦》的新解。
Hi~我是弥小木过好当下最要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