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算是年度最惨的一部,在影片发售之前,大家都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影片还没有正式上映,就被一片骂声给淹没了。
央视的六公主站出来为这部电影辩解,但弹幕还是被刷爆了,主办方没办法,只好打开了弹幕,把那些不好的评论给封了起来。
现在想来,《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的处理方法,实在是太不合理了,编剧们疯狂了,导演们也是敷衍了事,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这部电影是一部很烂的作品。
现在,我们要讨论一下,《我本是高山》这首歌,是不是应该被黑。
如果不是张校长这个人物为蓝本,《我本是高山》也算是一部大获成功的商业影片了,整部影片的剧情十分煽情,对于底层妇女的悲惨遭遇,对于剧情节奏的把控,更是让人看了之后泪流满面,久久无法平静。
《我本是高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有一个真实的形象,张校长的形象远超电影里的人物,他的性格要坚强得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男性为中心,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醉酒的妈妈,莫名其妙的家暴,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边的组合,就在粉丝们疑惑不解的时候,现实的原型却狠狠地打了他们一记耳光。
原来,不是她的母亲喝醉了,而是她的父亲喝醉了,反而是她的母亲,在她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去世之后,她就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支撑着她的学业。
而最令人无奈的就是影片刻意地将焦点模糊了。
扮演张校长老公的胡歌,在这部戏中就显得有些多余了,虽然张校长在现实中和他老公的感情很好,他的死也让他很难过,但是他的出现,却让人觉得有些意外。
对于创办女子学校,张校长从来没有动摇,正是因为她的政治立场和信念,才使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但在影片中,张校长坚定信念的那一段,却被彻底忽略了。胡歌扮演的亡夫,就像是一个噩梦,挥之不去,在张校长最低落的时候,他就是她的精神支柱。
为什麽这部影片必须将男性设定成女性坚强特质的源头?这也是这部影片最具争议和愤怒的部分。
只能说张校长的经历,让《我本是高山》这部影片有了很好的主题和角度,但是,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都是张校长自己做的,与之相反,这是一部以现实为基础的文艺作品,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失败作品。
有了原型,《我本是高山》的口碑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女性的敏感话题,编剧和导演都没能避免被人怀疑,这就是他们要承受的后果。
但是,《我本是高山》是不是仅仅因为它的改编太差而导致了它的失败呢?未必。
海清的演技很好,不管是拍过的狗血都市戏,还是拍过《隐入尘烟》,都证明了她的演技。
但是,海清在扮演张桂梅这一人物时,却是一个很失败的人物。
影片前期的预热,着实让人有些意外,海清为了把张桂梅演得惟妙惟肖,还学了她的走路姿态、神情,两相比较之下,海清的剧照与张桂梅的日常生活照片,几乎是一模一样。
然而,过分的追求“形”,反而会让人失去“神”。
海清在影片中的表现显然是故意的,她一直低着头,把张桂梅的疲惫表现得淋漓尽致,嘴巴抿得紧紧的,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张桂梅是一种天然的质朴,海清则是一种做作的刻薄。
再加上海清的表情一直很严肃,给人一种凶神恶煞的感觉。
看过张桂梅的纪录片的人,都知道张桂梅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人,她对孩子很好,对贫困地区的妇女也很好,所以她从来不会用凶狠的眼神逼迫孩子去理发,也不会对自己的学生表现出严厉的态度。
刘雅瑟扮演的付老师由于怀孕,导致行程无法正常进行,付老师一再跟张校长说明,她不是有意为之,也不是有意要怀孕。可现在,张校长却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她给了那些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教师一个很大的打击。
付老师虽然怀孕了,但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她一直都是女校的老师,每天都会照顾自己的孩子,教导那些山里的孩子。
然而,张校长从头到尾都没有对付老师有任何好感,哪怕是付老师向他道歉,张校长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影片中张校长与付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真实,海清从头到尾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完全不像是张校长。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都是一脸的嘲讽,说“完全没有张桂梅校长的大度和温柔”,“我看不出张桂梅有多厉害。”你没有天赋,也没有努力。”
网友们的评论很尖锐,海清肯定也不好受,但是她演张桂梅的时候,用的是错误的,她没有把张桂梅的形象表现出来,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惜了一个好故事,也浪费了一部女主角的时间,现在《我本是高山》已经被黑成了这个样子,舆论也很难扭转。
而且,这一次的失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随着女性题材的兴起,网络上的人都变得非常敏感,也非常的清醒,不允许有任何男性化的元素掺杂到女性的角色中,女性的力量不容亵渎。
而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虽然他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躺在自己的作品里,不受观众的欢迎,如果他的演技不够好,那么他就会被观众所唾弃。
最后,请问您如何看待《我本是高山》这部影片?怎样看待“不合理”的电影改编?你对海清这个角色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加入我们的讨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