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众多英雄豪杰的事迹被广为传唱。即便他们早已消逝于历史长河,却在现今时代依旧享有盛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似乎成为我们对英雄的一种基本评判标准,然而,我们却甚少站在强者的视角去思索。
在许多人看来,优势一方获胜乃常态,以优势换来失败之人不值得被铭记,能在史书中留下一笔,已算是对其能力的某种认同。当然,这些失败往往有着复杂因素掺杂其中,绝非一根稻草便能压倒承载诸多的骆驼,但这一点却很难被大众真正留意。他们看到的只有英雄气概和欺世计谋,这一观点片面得令人不忍直视,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在我看来,这种现状着实可悲。日益增多的思想交流并未让人们进步到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成为常态,片面看待事物、断章取义的言论层出不穷,而看到这些想法的人也往往未经思考便直接否定或认同。接下来,我就对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战役,谈谈个人的见识与见解。虽无法做到全面,但无疑可以为他人提供一种参考。
归根到底,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起义,它有许多可取之处可供世人借鉴。作为从南方兴起并波及全国的一次农民起义,它并非在积怨已久后由某位英雄振臂一呼而开端,而是由宗教背景展开。 在日益腐败的封建统治与为所欲为的帝国主义共同作用下,人民积怨已久,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相背离,清政府因无能赔款而增加的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所谓天国的向往为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提供了发展的土壤。
随着宗教理念的传播,创办者所控制的力量日渐增强,后期达到了可用武装力量与清政府抗争的程度。洪秀全为教众所描绘的盛世蓝图,为这场争斗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外加清政府昏庸无能,太平天国在北上之路上少遇强敌,于 1853 年定都江宁(今南京)。 然而,定都南京后,领导这场起义的几名领袖并未从原本的思想中超越出来。几个市井小民在享受突如其来的滔天富贵和人民的拥护后,沉溺于温柔乡,享乐成为他们的主题,其在娱乐活动上的挥霍不亚于当时的清政府。自封天王的洪秀全极少离开自己的府邸,放纵欲望。
尽管如此,太平天国的征伐并未停止,权力的漩涡让几位领导者越陷越深。随后,发生了天津事变,这场领导阶级之间的争斗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自定都天京以来,领导人之间关系势同水火,各自组建势力团体争夺权力。掌控军政大权的东王杨秀清专横跋扈,加剧了与其他领导者之间的矛盾。
随着威胁南京的江南大营被击垮,杨秀清直逼洪秀全,企图获得与他等同的权利。 洪秀全密令远征的韦昌辉和石达开以军事力量处理此事。韦昌辉先行到来,诛杀杨秀清及其党羽,并对南京实施恐慌统治。在石达开和广大民众的要求下,韦昌辉迎来应有的结局。之后,多疑的洪秀全对回都掌控大权的石达开存疑,一系列举措让石达开最终也离开南京。如此内耗,对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和军队都是一次大换血。洪秀全的奢侈生活也从未因统治阶级的风雨飘摇而终止,无数资源在混乱中被消耗一空。 接下来便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之间的最后决战。在正式了解这场战役之前,有必要了解对战双方的大致战略布局。首先是太平天国一方,作为农民运动的巅峰,太平天国中有几位可战之将,但南京一地在战略上并无优势。
因此,洪秀全要守住自己创下的伟业,就必须将战场放在长江流域各省。旗下几位有能力的将领多在其他地方征战,真正想要回援南京,不仅要考虑时间问题,还要考虑人力物力的消耗。南京没有雄关险隘,不是适合军队战斗的地方。而作为其敌人,以湘军为主的清军有着完善且合适的战略计划布局,多条战线同步推进,面对数量较多的敌人多采取守势。
但实际情况与理想有差距,曾国荃率领的主力及少量辅助部队独自面对南京,他分析敌我优劣,作出最合适的战略布局,修建防御设施、深挖战壕,切断南京的补给线路,使时间越长对自己越有利。但太平军将领也看出了这一情况,第一次战役就维持了 40 余天,20 万太平军面对不到 3 万湘军,人数优势并未让他们快速解决战斗,反而随着时间推移,太平军在后勤上无法供应前线需求。
这是因为严重的内乱让太平军精锐损失殆尽,清军面对的太平军大多是天津事变中幸存的士兵,甚至包括许多非战斗人员。而清军主要由湘军构成,是真正的主力,由将领曾国荃率领,还有诸多其他队伍辅助,几乎没有隐患。此外,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来,歌舞不断,无数资源被耗在酒色之上,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统治者的目的也从反抗封建统治和抵抗列强转为满足私欲,违背了支持者的理念。因此,即便没有这场兵力悬殊的战役,太平天国的灭亡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历史是祖国母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应仅仅作为茶余饭后消遣时光的故事。每一个典故中所蕴含的对现今时代个体或集体的指导,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那么,在这场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战役中,又暴露出多少值得深思的问题呢?因篇幅有限,我就选择其中个人认为较为重要的部分发表一些见解。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消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混乱和铺张。在明知运动根本目的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仍执着于内部权力争夺,为了特权和名望损耗无数物力财力。在一个正确的发展过程中,因面对新时代而做出多次尝试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是必然的,毕竟个体和群体认识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但太平天国运动的统治者在后期明显偏离了这条道路,在取得阶段性胜利、享受无尽虚荣后,享乐主义压制了进取之火,几位统治者沉迷于纸醉金迷之中。他们可能因出身寒微而没有出众的思想,只是因时势需要成为英雄。但承担了无数民众美好祈愿的人不应堕落至此,他们有更重要的使命,远比欲望高尚且值得付出。本能和欲望成为领导的一切,他们与动物毫无区别。这一情况在现今时代同样存在,欲望始终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很少有人在拥有权力或财力后还能保持初心,他们放弃了为国富民强奉献自己的想法,就像匡衡一样,读了圣贤书籍却成为奸臣。
所以,一件事最初的目标可能远大,前期也没有懈怠,但真正的道路不一定朝向原本的理想,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虽说不是每一段与历史相似的经历都能迎来相应的结局,但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避免最坏的道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识一件事或一个个体,虽然受种种限制我们无法全面考虑,但可以尽可能向其靠拢。
就像这场太平天国的最终一战,有的人只看到 25 万太平军无法短时间内胜过不到 3 万清军,却看不到这一荒诞历史事件背后的心酸血泪。二者的将领都可谓人杰,兵力悬殊却无法快速结束战役,背后的各个因素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关注并警惕的。所以,作为个体,应该真正全方位地深入思考一个具体事物,无论是浅层表象还是背后的抽象认识,都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当然,具体事物需要具体分析,不可仅由经验做出判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