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最新网址 我们从“8公里”起步的探空传奇1

未来之鹰航空 1周前 (12-18) 阅读数 2 #科技

它不像“东风”名声在外,不比“长征”家族庞大。它的出现,就像一支火柴,划过、烧尽、熄灭。但它照亮的,或许是中国运载火箭的前路。它是中国第一型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火箭——T-7系列探空火箭。

毛泽东主席参观T-7M探空火箭‍

恰同学少年

1957年10月~1958年2月,随着苏联、美国接连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太空在世界各国的眼中充满了希望和机会。中国和太空也要有所连接,“上天”应该被提上日程。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伟大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搞人造卫星”,既要搞出来,也要搞上天。送它上天的火箭哪里来?彼时中苏关系微妙,“借用”和“求教”都不现实,“自力更生”是唯一答案。

中国人自己造火箭,虽然未知很多,但也不失为一件令人热血沸腾的大事。1958年8月,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第一设计院(代号1001设计院)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郭永怀任院长,艾丁任党委书记,杨南生任副院长。中央决策、地方支持,全国各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不断向这里集聚。

杨南生(左)陪同粟裕(右)将军参观探空火箭产品。

“我们每天吃4顿饭,有时候会工作到晚上11点,大家干劲十足。”作为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李颐黎被临时调到设计院协作研制任务,回忆当年之事,他依旧觉得那时大家干劲十足,似乎没时间思考这是负担与否。他们把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取名T-3,第二级取名T-4。一番奋战后,赶在当年国庆节前,完成了T-3运载火箭的结构总图设计。

设计方案只是第一步,图纸变产品,需要加工制造和试验测试。为此,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张劲夫与上海市主要领导通电话,希望利用上海的科技力量和加工制造能力,共促“上天”任务完成。上海方面欣然应允。下一步,就是去上海,把图纸变成实物。

“我当时在华东水力发电工程局当技术员,有一天领导通知我去一个地方报到,要做什么不清楚,只管去。”在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老年活动中心,我们见到了戚南强和其他几位当年参与探空火箭研制的老同志。戚南强回忆起去报到的那个冬日:淮中大楼,高级公寓,装修华丽,没有牌子,不像个办公的地方。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也正说明上海市政府对接下这个项目的重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第一设计院迁沪后,更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在上海,一群年轻人和航天结缘。戚南强跨进了航天的大门,看到了30多岁却已是顶梁柱的艾丁、杨南生、王希季,也见到了许多20岁上下的小年轻。已经是上海交大副教授的王希季作为中坚力量,加入了设计院,担任总工程师。王继盛、沈天标等许多年轻人彼时正在大中专学校学习,钱家正本是中国科学院留苏预备部的一员,接到调令就来了。

王希季(左)向徐向前(右)介绍探空火箭情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未来之鹰航空

未来之鹰航空

致力于航空模拟器研发制造及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