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上文说到,1986年初,浙江的一位领导在看了电视剧《大地震》后,让当地地震局的同志也来参加审片。
要说,这位领导的出发点还是挺好的。
尽管地震局没有审片的权力和义务,但毕竟是一部关于大地震的电视剧,拍完了,让他们看看,提点意见,总会更专业一些。
没成想,就因为这位领导的一句话,把这部电视局给葬送了。
浙江省地震局的几位同志和负责审查的人员一起看了这部电视剧,当场提出了三点尖锐意见:
第一,剧中古大河,确有这个人;所用的地震预报手段,也有这件事,但用地震云预报大地震根本站不住脚。
第二,剧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和现实都能一一“对号入座”,也就是说,针对性太强。
第三,个别细节不符合上级地震预报规定。
意见有了,剩下的事就是要按意见修改了。
可马上就要到原定的播出时间了,修改已经来不及,只能暂缓播出。
于是,原定播出《大地震》的时间换成了别的节目。
那么,地震云究竟能不能成为预报地震的依据呢?
答案是:很有争议,直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支持的一派能举出很多例子:
比如,凌晨一点多,唐山昌黎县有几个看瓜的社员,看到距离他们200多米远的上空突然豁然开朗,地面上白茫茫的一片。
该怎么形容呢?
也就是说,在漆黑的夜晚,前方200多米远的地方突然出现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内,地里的西瓜、瓜蔓都看得清清楚楚。
同样,傍晚,日本有一个叫真锅大觉的教授发现天空出现了一片长条状云彩。后来证实,那就是唐山地震的前兆云。
日本是地震大国,地震云的记载很多。
日本奈良市上空出现一条异常带状云,第三天,日本福井就发生了7.3级大地震。
地震云和普通云霞有很大区别:
比如,地震云长度越长,预示着离地震时间越近;地震云颜色越深,说明对应的地震深度就越深;
地震云持续时间越长,预示着对应的震中就越近;
同样,如果地震云又粗又厚并呈现出灰色,那么地震的破坏力会很大。
有专门研究人员发现:不管哪种地震云,它们出现时都与周边云彩格格不入:
比如,地震云一般都在早晨和傍晚时分出现在6000米高空,比气象云高很多;
地震云变幻无常,通常有白色、灰色、橙色和橘红色,有时,它本身会发出强烈光芒;
地震云不怕风,无论刮多大风,也吹不跑它们,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它们不变形。
持反对意见的专家说得也很有道理:
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必须要有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三者还必须准到一定的精度。
比如,在地震时间上,不差几天,地点不差几十公里,强度上不差一级左右。
其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因素,那就不叫预报,也根本没办法发布。
比如,我观察地震云,说日本近期要有大地震,但我必须要告诉你发生地震的大概时间,地点,还有震级,这样才有意义。
正如前文提到的,专家吕大炯说,预报出有效地震的时间,方位,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很多人对他的这个说法不认同。
比如,全球每年发生大小地震几百万次,每天都有地震,单是五六级之间的地震,每天就有三个左右,不讲定量标准,单说报准了,然后据此在全球范围内找对应,这一点意义都没有。
争论归争论,但《大地震》的编剧张光照却不这么认为:
我这只是一部电视剧,又不是科教片,你拿这些条条框框约束我干什么?
教条,无理!
张光照很生气,他和制片人郑文浩去了北京。
他俩去了他们的娘家——《文艺报》编辑部。
《文艺报》在作家协会办了一个观摩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首都文艺界、新闻界的专家、评论家、记者共40多人。
大家看了电视剧《大地震》,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反映改革生活的好片子,虽然在艺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不能把学术问题完全带到文艺作品中来。
回到杭州后,二人和领导作了汇报,领导们的意见是:还要再改一改。
两人马上动手:
一是在片头增加了一行字幕:地震云学说尚有争议,本片无意对此做出定论。
其实原来就有一条字幕:本片所述的怀古大地震,以及与此地震有关的人和事,纯属虚构。
一共改了12处,经台里再次审片,定于浙江电视台第四频道播出。
《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和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全都刊发或播出了这个消息。
但好事多磨。
上午,二人接到了一个紧急电话:
“《大地震》经国家地震局审看后,就科学技术依据而言,存在许多不妥之处,播放后会引起观众对地震预报的不必要误解,造成不良社会效果,这部电视剧正在进一步审定中,请各地电视台暂不播放,也暂不宣传。”
两人傻眼了,节目还要再次调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原来,国家地震局组织了一次审议会,专门审查了《大地震》这部电视剧。
参加会议的有地震局、气象局、北京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
会议认为:与会者本着维护祖国声誉,提倡科学的愿望,认真而又严肃地对《大地震》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不论是科学性还是社会效益,这部电视剧的主题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最后的结论是:不能公映。
个别科学家甚至建议销毁拷贝。
奇怪的是,《大地震》的编导却对此毫不知情。
这就是最后的结果:根本不给你修改的机会,我认为你有问题,你就有问题,不容争辩,直接“枪毙”。
不知道这些专家是哪来的这个底气。
他们口口声声打着科学的旗号,却绝口不提文艺。
剧中早就声明了,所有情节全属虚构,也就是说,地震云只是嵌入电视剧的一个楔子,没有必要,也不必自作多情地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
你可以认为地震云预报大地震不靠谱,但你不能认为凡是有这三个字的作品都有问题。
况且,电视剧开头早就声明了,观众又不是小儿科,观众看的是故事情节,更不傻,难道会被地震云蒙蔽双眼?
难道会被电视剧带到沟里?
别自作多情了吧!
我看,是电视剧指出的压制人才问题让某些人“对号入座”了,看不下去了,预估观众看了后会对号入座,议论、贬斥这些压制人才的人,他们害怕了,才会故意把这部电视剧扼杀在摇篮里。
《大地震》编剧张光照在《法律与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电影《日本的沉没》,它居然通过一次假想的列岛沉没作为背景,透视了大和民族在毁灭性的灾害发生时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它写的是灾难,但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民族在振兴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显而易见,这便是文艺的功能。然而,这类艺术设想,至少于目前,在我国文坛不可能出现。”
“如果仅从‘科学技术的依据’考察,也可能会遭到几十个具体部门的抗议。”
有人说,我们民族的包容性不强。
这是不是我们缺少有深度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呢?……
(注:本文参考资料:《一个没有挂牌子的国务院机关》地震出版社出版;《法律与生活》1986年第11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