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陈代富这个名字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是,他有个跌宕起伏的一生,一生基本上都在上战场、升职与降职之中起起伏伏。
上战立功
陈代富出生于四川,他出生时中国正值解放战争期间,陈代富从小听父母讲红军是如何征战,所以他也迫切地想为中国解放做贡献。
18岁时陈代富就报名参军,通过了严格的考验成功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他非常珍惜自己这一次参军的机会,所以在军队总是用最优秀的表现来对待每一天。
1962年陈代富终于有一次上战场的机会,他们这个连队的任务就是铲除掉妨碍我方建路的碉堡。
这些碉堡产自于印度,建造在中印交汇的地方,我国已经多次跟印度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可是完全没有效果,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陈代富的任务就是找准时机炸毁对方的碉堡,他作为一个新兵蛋子首次参战非常紧张。
但是他看见自己的同袍全在英勇奋战,便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战斗中。
陈代富看着身边的队友被敌人打倒在地,他内心非常愤恨,拿起一个手榴弹就快速跑到敌方的碉堡。
通过方形小洞扔进了碉堡内部,印方反应也非常迅速,立刻将手榴弹撇了出来。
陈代富的位置非常接近碉堡,而在他旁边不足2米的上空手榴弹就爆炸了。
来不及管自己身上的疼痛,陈代富又立刻拿颗手榴弹重新扔进碉堡,并用身体挡住了敌人可以扔出手榴弹的小孔洞。
随着手榴弹的一声爆炸,以及碉堡的倒塌声音,陈代富顺利且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是他被手榴弹炸到重伤,从碉堡顶一路滚到了山下公路。
陈代富的出色表现让他在人民解放军中声名大噪,并被授予了“战斗英雄”称号。
陈代富在1973年被提拔为武汉军区副政委,这一年的他仅有32岁,他是武汉最年轻的一名副政委。
一时之间陈代富从新兵蛋子变成了人人学习和景仰的大人物,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荣誉感到骄傲和自大,反而投身于学习。
陈代富知道自己的学历,只有小学文凭,跟身边的一些同事和战友文化水平相差甚远。
他即使得到了提拔,但是他的文化水平和军事理论知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对于提拔,陈代富自然是欣喜若狂,然而在这之后又连升三级。
突然的晋升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但是随着红头文件的下发,也让他确认自己没有在做梦。
工作四个月就连升三级,晋升让陈代富内心感觉到非常不安,他还没有熟悉自己原来的工作现在又要被提拔。
那么他未来十几年的工作还会再一次得到晋升吗?他的职位和他的业务水平到底相不相符呢?
不相匹配
得到晋升之后的陈代富每天除了忙工作以外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
他知道自己的文凭跟其他同级政府官员没法比,所以只能用工作以外的时间来补自己的文化课。
其实对于自己的晋升陈代富也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他从来没有想象过自己会在30几岁的年纪,担任师政委这个职务。
更何况还有很多比他资历丰富的老将还没有得到这样的晋升。
一时之间流言蜚语纷纷传来,有很多人也开始看不惯陈代富。
认为他是一个虚名师政委,认为以他的能力和阅历,不足以担任政委这样重要的职务。
想当年武汉军区里面工作的都是国家元老级别的军事将领人才。
很多人都是开国中将或是少将,其中最差的也是开国大校。
那一个只当过几年兵的陈代富如何担任这样的角色呢?也难怪有人在他背后嚼舌根。
陈代富每天已经非常努力地学习相关文化知识,以及工作上需要应付的事情。
可是对于没有文化的他学习起来,简直是太困难了,武汉军区每天都会接触到那些高级会议。
陈代富参加高级会议的时候都会感觉到脚趾扣地,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接话,更不知道上面高层讲述的文化绉绉话语,到底是什么意思?
陈代富每天还会认真反省自己,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日子让他心理负担特别重。
几年后,陈代富向上级申请将自己调回基层工作,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压根没有办法胜任如此重要的官职。
他想要回到基层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去做一些更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
1977年12月份上级同意将陈代富全部职务撤掉,让他回归原本的生活做他想做的事情。
回到家之后陈代富还被人举报称他与“四人帮”存在关联。
陈代富这事有理说不清,经过了多年的调查,中央终于还陈代富一个清白。
很多人举报他的原因,是认为他的职务和他的工作能力并不相匹配。
而且跟其他的开国元帅来比,陈代富的生活待遇和工资水平明显比他们高出了很多,这样很多人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不满。
陈代富的家人为陈代富的处境感到揪心,坚持让陈代富等待一个新的调查结果。
最终这一结果出来了,陈代富才彻底摆脱了与“四人帮”有关联的谣言,而他也成功地恢复了原本的正式职务,享受的待遇和生活补助也和原来一样。
陈代富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最开始本想当一个军人来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在战场上家国情怀地涌现,让他可以献出生命来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
可是由于解放后期的政策原因,他担任了重要职务,陈代富知道自己的学识比不上其他的同级官员,他也非常努力地去学了,他用自己的坚强和热血创造了辉煌。
无论如何,陈代富都是一个时代的大英雄,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所有人敬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