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刚刚取得胜利时,全国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激动、喜悦的心情之中,《解放日报》却刊登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胜利了,但是决不能忘记,赢得来的胜利是艰难的。
“生于忧患”的道理古就有之,解放战争胜利后筹备开国大典期间,有关国歌的考虑也提上了日程,歌词中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被着重讨论。
不该被忘记的背景
国歌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在我国历史上,曾有5首歌曲被定义为国歌。
清廷灭亡之前,为应对外事需要曾制作了一首《巩金欧》,那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更是成为“美好的希望。”
随着辛亥革命以胜利而告终,这首大清国国歌也彻底沦为挽歌,另一边,是冉冉升起的中华民国。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后几天,作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就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国歌,《国歌拟稿》也被刊登出来,“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代表着全新的风貌。
结果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15年粉墨登场,还宣布1916为“洪宪元年”,导致中华民国的国歌暂时只能处于拟稿状态,国家也进入了暂时的帝制姿态,他“钦点”的国歌更是充满野心: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回头看来,“万年”的表述就显得极为可笑了,他这个皇帝也只当了83天。
此后民国经历徐世昌时期、国民党时期,期间1936年国民党当局还把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时的训词代为国歌,一直到1943年正式宣布。
不过,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孙中山时期的国民党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失败也是必然。
那50年来,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有一段令人感触良多的往事。
1949年初,解放军通过三大战役横扫国民党军,新生政权统一中国近在眼前,新中国建立也就这么被写进了政治议程;按照国际惯例,任何一个国家都将由中央政府颁定国歌,新中国同样不会例外。
新政协决定成立第六小组专门研究国歌、国旗、国徽之类的重要事件,并向全国发出征求启事。
全国人民的热情空前高涨,各路艺术工作者、知识分子都想着为新中国添一份力,仅一个月时间,歌词就收到了694首。
每一份作品都经过委员会的仔细审查,不过这些歌词都会存在一些不合适的情况,大家也有点无奈的感觉: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到理想的国歌歌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在某个瞬间,大家转念一想:既然红色政权是从革命中得来的,为何不能从革命歌曲中挑选呢?
《救国歌》、《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词曲内容呈在周总理的案前,周总理觉得这个办法确实不错,他在仔细研究每首歌的词曲后还说:“我觉得这些歌曲中,最好的是《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人民呼声的雄壮歌曲,也有长期历史。”
结合周总理提出的建议,第六小组的成员们又经历了近两个月的开会讨论,梁思成、张奚若等也表达了明确的赞成意见,其他成员也更加倾向于这首歌曲。
但有一种声音认为:“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了,歌词中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再适用于现在,应该修改。”
这个提议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若是从现实因素来看,接下来全国人民都将迎来稳定的建设时期,最大的对手国民党已经龟缩小岛,解放他们更是指日可待,中华民族也即将站起来了!
还有人当场表示:“歌词本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国国歌《马赛曲》充满着战斗精神,它依旧是法国人认同的国歌。”
由于双方说得都有一定道理,第六小组也没法决定这么重大的事情,再说也没有最终拍板决定,大家只好把相关情况提请筹备会常委会决定。
1949年9月25日晚,距离开国大典已是倒计时,毛主席、周总理等特意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了国歌、国旗等问题的讨论会。
与会者普遍认为《义勇军进行曲》更加适合,可仍然有人提出要改歌词,其中还包括创作者田汉自己。
毛主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国人民经历艰苦斗争后虽然站起来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包围,我们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还要争取中国的完全独立和解放,所以还是保持原有的歌词好。”
这段发言宛若一根定海神针,周总理一开始就是表示支持保留原歌词方案的。
会议结束之前,大家齐唱了一遍,当天田汉的手稿中还留下了“安不忘危”的手稿,他回家后还和家人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田申是田汉的儿子,他对于父亲当时去参与讨论的事情记忆犹新,还说:“毛主席和周总理做结论的时候还谈到了一点,那就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词现在不能改,永远都不能改,我们应当安不忘危。”
几天之后的开国大典,《义勇军进行曲》就这么奏响了;2014年这首歌以国歌的地位被写入宪法;2017年《国歌法》颁布,国歌的地位越来越稳固,象征作用也更强了。
国歌的创作背景,更是一段永远都不能被忘却的历史。
不该被忘记
早年间,聂耳从部队归来后去了广州,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装卸工,整日与社会最底层的码头工人待在一起,也对他未来的作曲风格形成了铺垫。
可苦力换来的钱还不足以维持生活,他依然像往常那样热爱音乐。
几年来东奔西走,他最终还是决定跟随一位小老板当伙计,就这么去了上海。
繁华的世界与悲惨的劳苦大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有很多能欣赏音乐的人,他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本事混入“上流社会”,聂耳却始终将目光聚焦于劳苦大众,还于1931年加入了“反帝大同盟”。
为了生计与热爱,他还在那年加入了明月歌剧社担任小提琴手,空闲时间全拿来学习钢琴、作曲。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田汉,两人相见恨晚;田汉的思想对聂耳的艺术成就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他们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唱片公司工作的日子里,也是聂耳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接连写下了《开矿歌》、《卖报歌》、《金蛇狂舞》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与当时的“主流”作品同样完全不同,其他乐曲大多在描述历史王侯将相、要么就是各路名人,而聂耳的音乐所描述的都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无论是劳工、歌舞女郎还是报童,他们都可能出现在聂耳的作品中。
1935年3月,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仅用了2天就完成初稿;《风云儿女》讲述着讲述着九一八事变后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影坛上最早宣扬要拿起武器同日本帝国主义强盗作斗争的故事片,聂耳对此也是相当重视。
最初的歌词是田汉写下的,同样与《风云儿女》这部电影有关,他希望通过一群青年男女勇敢抗敌的故事,唤起广大青年的觉醒。
不过当时田汉已经在狱中,导演在拍摄的时候还没有主题曲,是前往探监的同志拿回了一个火柴盒,盒子背面就是田汉所写下的原始手稿。
聂耳在听闻这件事后主动要求谱曲,还结合旋律三次修改了歌词。
比如,原本田汉写下的是“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前进,前进”,聂耳将其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时局在不断变化,“逮捕聂耳”的消息也传到了他的耳中,日益严峻的白色恐怖使得聂耳不得不暂时出国,他原定的线路是:先去日本,通过日本抵达苏联学习,这期间还能潜心好好修改一下《义勇军进行曲》。
4月18日,聂耳抵达日本,在这里了解了当地音乐、戏剧、电影等方面的发展动态,也决定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外语和音乐,将来写下更多为人民所喜欢的歌曲。
谁都没想到,在日本还不到3个月,聂耳就因逆水离开人世,当时的他不过23岁。
5月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度上映了《风云儿女》,使得《义勇军进行曲》大范围传唱。
另一边,狱中的田汉背上长了浓疮,每日都十分痛苦,徐悲鸿先生四处奔走才终于为他申请到保外就医的资格;聂耳已不在,那首《义勇军进行曲》早都广为流传,徐悲鸿慨然评价道:“垂死之病夫,仍有强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里,方有田汉之呼声。”
田汉时时刻刻都重载前面,他要带头去抗争,让普通青年、普通民众一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战,为了抗击日寇,他还写下了《前进歌》等作品。
广大人民传播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是因为那号角式的旋律鼓舞着中华儿女前仆后继、顽强斗争,人们更认为这是一首战歌。
1936年张学良海在陕西指挥东北军将士唱了这首歌,他一直背负着“不抵抗将军”的骂名,总想着收复失地,在训话时,他说到激动处还挥动着手臂:“我们要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收复失地,重整河山。”
估计田汉和聂耳都没想到,这首为电影而创作的歌曲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梁思成还说:“在美国讲学期间,就听到美国的小孩哼唱这首歌。”
马来西亚抗日队伍也在唱这首歌,只是把歌词中的“中华民族”改为了“马来民族”。
就这样,《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世界“流行歌曲”。
1938年,聂耳的骨灰葬于昆明西山华亭寺一侧的松柏间,后来陈列室经过重修,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全球不断间奏响,聂耳、田汉的名字也将伴随祖国与人民永存。
毛主席的一句建议,更是使得歌词被保留了下来,人们在每一次听到国歌时,都会想到来时的路:那是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太平。
参考资料
1.保持“当那天真的来临”的忧患意识 中国军网
2.《聂耳》:为国而歌 光明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