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某天,陈毅在杭州休养期间,特意拜访一位文人。
但是突然下起细雨,而文人正在午睡,陈毅便耐心在屋外等候,哪怕淋湿全身也还在等。
直至文人醒来后,他才进入屋内,恰似刘备三顾茅庐一般。
这个文人到底是谁,又有何本事呢?竟让开国元帅淋雨苦等,那陈毅找他又有什么事呢?
如果您也想知道的,欢迎先点个关注呀。
1949年5月底,上海终于迎来了解放,当地居民欢欣鼓舞,热烈地庆祝解放军进驻。
根据党中央安排,陈毅担任上海市长,兼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当时肩负着重大责任。
当新中国成立后,一切百废俱兴,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尤其如此。
那段时间陈毅忙得不可开交,既要清除内部的国民党残余武装,还要重振上海金融经济,几乎无暇休息。
到了1952年,陈毅终于熬坏了,身体状况出现严重问题,医生建议他停止高强度工作,必须进行调养。
得知情况后,党中央迅速采取行动,要求陈毅从一线退下来,以便他能够专心休养。
尽管陈毅不愿意,但最终同意暂时退到二线,想着先养好身体,再继续为人民服务。
那么该去哪里休养呢?
陈毅没有过多思考,选择风景如画的杭州作为休养地,并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
在杭州经过休养,陈毅的气色明显好转,可是他本来继续休息,却突然急切地想要外出。
工作人员连忙追问,陈毅坦率地表示,他打算去拜访一位文人。
众人都感到惊讶,这个文人是谁?竟然让陈毅如此重视,甚至不顾身体也要前往呢。
后来他们才知道,陈毅来杭州休养,除了这里距离上海近,风景宜人环境好,更重要也是因为这个文人。
如今身体好了些,他自然迫不及待地去拜访。
为了这次拜访,陈毅还精心挑选了服装,从西装到中山装,再到长衫,试穿了各种款式,最终选择了长衫。
他满意地笑了笑,觉得对于像这种文人元老,穿着得体尤为重要。
准备妥当后,陈毅在浙江文教厅厅长刘丹陪同下,来到西湖的蒋庄,那里面住的是谁呢?
在西湖蒋庄门前,陈毅略显紧张敲了敲门,不时门很快便打开了。
开门的是文人的家人,他们上下打量几眼,对眼前陌生访客表示疑惑,便询问有何贵干。
陈毅礼貌地回答,早就听闻马老的才华,所以才特意来专程拜访。
屋里的人不清楚陈毅身份,便回复说马老正在午睡,不方便见客,请他们改天再过来吧。
得知情况后,陈毅表现得很有分寸,说不想打扰马老休息,稍后晚点再过来。
这次没有进门,两人便前往西湖游园散步,游览了很长时间,直到天色渐暗,甚至开始下起了细雨。
两人瞧着天黑下雨,想着马老应该醒了,便再次回到蒋府,耐心地等待询问。
出乎意料的是,马老还在休息。
天色越来越阴暗,雨水淅淅沥沥,那家人感到非常抱歉,于是邀请他们先进屋避雨,等马老醒来后再接待他们。
通常情况下,进门等待也无妨,毕竟这时还下着雨呢。
但是陈毅婉拒了,他说没有主人的同意,不便贸然进入拜访,于是在附近继续等着。
夜幕渐深,细雨依旧,马龙终于醒来了。
马老听到家人说了这事,感到有些羞愧,急忙让家人去迎接,自己则换好衣服接待。
门终于再次开了,陈毅终于进了这道门。
那么这个马老究竟是谁?竟让陈毅冒雨苦等大半天,两人相见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
说起这个马老,他的身份可真的不简单。
他的名字叫马一浮,周总理曾这样介绍过,马一浮是当代中国唯一的理学家。
1883年,马一浮在四川出生,家里是名门望族,所以他自幼生活很优越,不愁衣食住行。
马一浮小时候,便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后来全家到了绍兴,他在十五岁那年,便参加了绍兴县的乡试,并以优异成绩一举夺魁。
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他的学识渊博程度令人惊叹。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与他同场竞技的,还有周树人和周作人兄弟,尽管两人的年纪稍大,却未能超越马一浮的卓越表现。
马一浮自幼熟读诗书,能够轻松背诵四书五经,但除了深厚文学底蕴,他的思想也十分开明。后来他前往上海深造,在那里掌握了多种外语,还率先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使得国内的革命者得以阅读这部重要著作。
年轻时马一浮曾去海外留学,开始探索启迪民智的途径,后来在欧美学习时意识到,尽管那里的文化先进,却并不适合中国。
因此他转而前往日本,继续他的学术深造,在追求适合中国发展的先进文化道路上,一直坚持下来,最终成就国学大师地位。
到了后来,马一浮成为新儒家三圣之一,另外两人是梁漱溟和熊十力,这一称号充分彰显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崇高地位。
这人既然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陈毅自然对他是非常感兴趣的。
众所周知,陈毅在战场上是英勇的元帅,指挥过众多战役,但他不仅限于军事才能,对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即便一生戎马生涯,他始终保持着书生本色,一直以真诚待人。
直到此时此刻,在细雨纷飞的西湖之畔,两人终于得以相见,那陈毅是否有其他要事呢?
初次见陈毅时,马一浮感到他很面熟,但始终无法记起他是谁。
刘丹察觉到马一浮的困惑,便主动介绍了陈毅的身份,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没想到这位特意来访的人竟是陈毅。
两人初次会面非常愉快,马一浮的文人气质深深吸引陈毅,而陈毅有着罕见的文人风骨,也让马一浮感到很意外。
实际上,除了访问马一浮之外,陈毅此行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
他希望邀请马一浮出山相助!
可是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因为马一浮向来不愿涉足政治事务。
在以前岁月里,蔡元培等人都曾试图邀请马一浮,但都遭到了拒绝,军阀孙传芳甚至未能见到马一浮,便失望地离去。
这些年来,马一浮已经习惯了安逸生活,他的家人听到后,都认为陈毅的邀请同样会以失败告终。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马一浮在深思熟虑后,竟然接受了邀请,还决定担任重要职务。
这到底咋回事?明明从不参与政治,为啥他会同意呢?
直到后来家人问起,马一浮才说出原因。
像马一浮这样的文人,一直非常注重礼节,当时陈毅冒雨等待,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
而且陈毅还特意文人长袍,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赢得了马一浮内心的认同。
但这只是细枝末节,更重要的是马一浮非常认同我党。
马一浮当年拒绝与孙传芳合作,是因为他不认同军阀行事方式,所以愿意冒犯军阀,也绝不愿意相助。
但我党与军阀截然不同,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行事,这让马一浮感到很赞赏。
所以马一浮愿意出山相助,先担任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第二年成为浙江文史馆馆长,最终还成为中央文史馆的副馆长。
通过与马一浮的交往,陈毅采取了对知识分子友好的政策,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955年12月,陈毅再度访问杭州,马一浮为此作诗一首相赠,不仅表达了两人三年未见的友情,也是赞赏国家太平的景象。
实际上,不仅陈毅重视人才,我党领导人也尊重文人墨客,毛主席更是如此。
1956年,全国政协知识分子大会在北京举行,马一浮应邀出席参加后,毛主席还特意与马一浮合影留念。
此后毛主席事务繁忙,哪怕两人多次相见,他都遗憾时间紧迫,未能与马一浮深入交谈。
直到1964年,毛主席再次与马一浮会面,当时准备设宴招待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而马一浮也在被邀之列。
在这次宴会上,毛主席特意安排马一浮,坐在自己和周总理之间,以示对他的尊重。
毛主席与马一浮交谈甚欢,心里很敬佩这位儒学大师。
但是让马一浮惊讶的,负责摆放餐具的竟是粟裕大将,心想大将为何来打服务下手?
马一浮显得十分震惊,毛主席便解释道,这是他刻意安排的,目的是以最隆重的礼仪,表达我党对他们的尊重。
毛主席在小细节上的周到考虑,让马一浮非常感动,回到杭州后,便创作了一副对联,赠送给毛主席和周总理。
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我们才真正领会到陈毅的智慧,尽管两位都已经离世,但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永远存在。
陈毅的谦逊和宽广胸怀,体现了我党对知识和人才的长期尊重,所以他冒雨等待马一浮,才会一直流传至今。
听到这儿,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