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 活人陪伴死人,惨无人道的人殉习俗,为什么竟能持续数千年?

浩然文史吖 2个月前 (11-06) 阅读数 0 #历史

用人当随葬品,现代人几乎无法想象。然而,在古代,用活人陪葬的丧葬习俗却长期存在。人们称之为人殉。据考证,人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于殷商,衰于汉唐,这种习俗毫无人道,极为残忍,但在我国古代始终没有完全绝迹,甚至在明清时期走向了复兴,直到清末宣统时期,由于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人殉习俗才完全消失。那么,这个延续数千年的习俗是如何出现和衰落的呢?

一、始于史前时期

我国人殉习俗具体起源于何时还未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习俗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据考古发掘,在我国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人殉。

由此,人们推测,传说中的尧舜禹三代也存在人殉。只是后来的儒家知识分子修改了历史,因为人殉显然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伦理道德。

(殉葬坑)

人殉并非我国独有,而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国外很多地方也发现有人殉的存在,如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埃及等。

英国考古学家查尔斯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对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一王朝遗址进行了发掘。他在一片墓群中发现了2000多座墓葬,其中的16座墓葬中有大量人殉。另外还发掘出一枚国王的印章,因此这16座墓被认为是王族墓。

每座墓葬由主墓室和死亡坑组成,大量人殉埋葬在死亡坑中,数量由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数量最多的一座墓室人殉数目为74人!

而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殉现象不亚于中国。从第一至第三王朝,考古学家发现那时的陵墓并非金字塔,而是石灰石砌成的长方形坑。坑内有大量活人殉葬,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后妃、近臣和奴仆。

(乌尔王朝遗址)

由此看来,人殉习俗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那时,贫富分化、私有制以及阶层分化已经开始出现,少部分特权阶层可以直接掌握下层民众的生死。

另外,由于灵魂不死的观念早已出现,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依然在另一个世界存活。那些特权阶层不仅生前接受人们的供养和服侍,死后还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福。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殉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二、兴盛于商周时期

殷商是我国人殉最为兴盛的时代。商代是一个极其敬畏鬼神的时代,所有国家大事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商王本身也为最高祭司。王族、贵族对于先人的亡灵十分敬畏,因此人殉便大大兴盛起来。

在甲骨卜辞中,与人殉有关的甲骨多达1300余片,卜辞更是多达1900多条。据推测,当时至少殉葬了14000多人。

(商代甲骨)

商代的很多王族墓中均有人殉,上世纪30年代以来,河南安阳殷墟墓中陆续发现人殉现象。商代赫赫有名的女将军妇好墓中也发现人殉骸骨16具。其中,男性4具,女性2具,还有2个小孩,其余不明。

1976年,安阳市西北发现的一座中型殷商墓葬,周围密集排列的均为人殉坑,数量竟达到1400个!殉葬的多为儿童,且手段极为残忍,很多小孩是被砍头,或锯手足而死。

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经发掘的墓葬中人殉的数量竟达到5000余人!如果算上未发掘的墓葬人殉,这个数字还会大大上升。

到了西周时期,人殉现象的范围似乎更加广泛,在西周统治的几乎所有区域均有发现。截止2009年,共发现西周人殉墓葬80余座,殉人达200余人,多为墓主人的宠妾、婢女、护卫等。

(人殉坑)

儒家认为西周是礼乐文明的理想时代,但就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西周绝非人间乐土。

三、先秦时期的衰落

先秦,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前人们认为人殉习俗在先秦已经大大衰落,但就历史文献和考古结果来看,恐怕并不是“大大”衰落。其实,墨子就对当时的人殉做过如下描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士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尤其在秦国,人殉风气仍十分兴盛。据记载,公元前678年,秦武公死后就有人殉66人之多。而秦穆公死后殉人数量更是高达177人,其中还包括秦国的3位名臣奄息﹑仲行和针虎。秦国人知道后纷纷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

除了秦国,齐、吴、楚等国都发现有人殉现象。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齐桓公死后就有人殉。据史籍记载,东晋时期,人们曾发现齐桓公墓中存在大量人殉尸骨。

甚至还有故意引诱百姓去殉葬的案例。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的女儿死后,在送葬那天,阖闾命人一路舞着白鹤。百姓感到很稀奇,都前去凑热闹观看。等到了墓地,阖闾下令将所有人赶入墓室,然后将通道封上。

在真实的考古发掘中也证实了当时存在人殉的现象。在陕西雍城秦国古墓中,发现有大量的人殉遗骸。放置殉人的箱匣多达166个。殉人的身份高低不一,既有姬妾近臣,也有普通的奴隶。

不过,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又出现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人力资源变得非常重要。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发生不小的转变,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出现,人殉逐渐不被人们接受。

例如,齐国大夫陈子车死后,他的妻子和家中总管商量着要用婢妾生殉,子车的弟弟子亢坚决不同意。最后子车的妻子和总管不得不取消这个打算。

《左传》多次记录了先秦时期的人殉现象,但未做评论。但是,在最后一次有关人殉的记录中,不仅批评了主要当事人宋文公,还责备了宋国大臣华元与乐举。作者在文中认为这二人没有做到直谏国君的责任,不配称臣。

在儒家经典《诗经》中有一篇《秦风·黄鸟》,秦国百姓赋此诗来表达对秦穆公死后残酷使用人殉的强烈不满,也表现出对3位秦国名臣殉葬的痛惜之情。

到了战国时期,人殉逐渐减少,人们开始改用木制或者泥制的人偶来代替人殉。公元前 384 年秦献公正式下令禁止人殉。

不过在秦始皇死后,再次出现了大规模人殉现象。为嬴政殉葬的人数仍然是个谜。但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这样看来,当时后宫殉葬的人数应当不少。

四、明清时期人殉的复兴

从西汉至唐宋,人殉依然存在,只是数量很少。同时期的周边少数民族却普遍存在着人殉的习俗,包括当时的匈奴、吐蕃、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

然而,中原王朝历经千年,到了元明清时期,人殉现象却再次死灰复燃。《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成吉思汗死后,要葬在阿尔泰山上,护送灵柩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均作为殉葬者,一路上杀了将近2000人。

更为可怕的是,元朝还大肆鼓励民间殉葬行为,《元史》中多有记载。

后来明朝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遗诏命令侍寝的40名妃嫔全部殉葬,首开明朝人殉恶例。而在明成祖朱棣去世后,宫人殉葬者30余人。殉葬当天,殿中哭声震天,场面极为凄惨。

后来,明仁宗、宣宗驾崩后也均有人殉,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临死前才下令禁止宫内的人殉制度。在这之后,明代的人殉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然而到了清朝初期,这一恶俗又开始出现。

清朝初年满人的丧葬习俗类似于辽金时代的女真人,十分看重殉葬,尤其夫死妻殉,贵族和百姓都遵循这个习俗。满人入主中原后,便将人殉习俗继续推广到全国,而皇室人殉尤其盛行。

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皇太极死后,他的奴婢安达理和敦达礼主动请殉。后来的顺治帝和多尔衮死后也均有人殉。

康熙年间,御史朱斐上奏反对人殉恶俗,称:“好生恶死,人之常情;捐躯轻生,非盛世所宜有。”康熙到底是开明皇帝,最终接受了朱斐的意见。从此,清皇室明令禁止殉葬。

不过,皇帝禁令在执行中并不十分严格,私下仍然有殉葬的现象,直到清末宣统时期。那时的中国已经逐渐接受现代文明,人殉习俗终于彻底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

文史君说

人殉现象曾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专制制度。统治阶层理所当然地认为有权决定底层民众的生死。就目前发现的人殉数量来说,国君、皇帝、皇室成员死后殉葬的人数占绝大多数。皇权专制需要严格的等级制度来维持,因此,人殉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等级制度。贵族、臣僚死后也有人为其殉葬正可以说明这点。鲁迅说:打开一部中国历史,只见“吃人”二字。如此来概括我国专制时代的残暴和毫无人道,真的是非常深刻而又犀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浩然文史吖

浩然文史吖

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