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 深度解析齐国和魏国两场经典战役: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

自说自话的考拉 5个月前 (08-02) 阅读数 64 #房产

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东周战国中段,经过了春秋时期直至战国初期连绵不绝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由周初的100多个演变为二十多个。

时年,实力最强的几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国争雄局面初步形成。

而马陵之战就是发生在齐国、韩国与魏国之间的经典战役。

魏国是马陵之战的发起国,也是战败国,此战之后,原本不可一世的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而战胜国齐国则迅速崛起。

马陵之战的直接交战国是魏国和齐国,双方可谓是人才济济。

魏国这边的统帅是魏太子申,将军是庞涓,士兵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魏武卒,兵力大概十万上下,具体数量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齐国这边,主将田盼,副将田婴,田盼是齐国声望极高的一个大将,田婴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尝君的老爹,军师是孙膑。此时的孙膑双腿已废,这都是拜他的好师兄庞涓所赐。

想当年孙宾庞涓一起在云梦山中跟随鬼谷子王诩学习兵法,师成之后庞涓去了魏国做了将军,于是庞涓就把孙宾也叫去魏国,名义上是说是仰慕他的才学,要与孙膑一起成就一番大业,实际上庞涓是嫉妒孙膑的才能,便设计陷害孙膑,并对其施以膑刑和鲸刑。于是孙宾就变成了孙膑。所谓膑刑,就是削去膝盖骨。

到后来,孙膑被齐国的一个使者所救,孙膑到了齐国之后以真才实学受到了贵族田忌的认可,田忌赛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就是孙膑的杰作。

那么魏国为什么要发起马陵之战呢?

这事还要从桂陵之战说起。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在开国君主魏文侯和继任国君魏武侯的带领下,经过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开疆拓土、文治武功,在当时一众诸侯国当中实力最强,于是呢,魏国周边的一些小国也纷纷来抱魏国的大腿,比如卫国,韩国。魏武侯死了以后,魏罃继位,就是魏惠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十七年,赵国为了扩张势力大举入侵卫国。卫国是小国,根本无力招架,赵国的军队进入卫国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占漆、富丘两座城池,卫成侯于是就向魏惠王求救。此时的魏惠王也正想找个好机会修理修理胳膊肘往外拐的赵国,于是就派大将庞涓率领九万大军驰援卫国。

赵国当初发兵卫国的思路非常清晰,想教训一下抱魏国大腿的小卫国,如果打赢了就得到了一个与魏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带,赵国也知道,赵卫相争,魏国必然插手,但是战场依然在卫,即使打输了,迅速回撤,也能留给大魏和小卫一个遍地狼藉。

谁知赵国的算盘虽然打的震天响,庞涓却没按常理出牌,带领大军直扑赵国都城邯郸,来了一个围赵救卫。

面对兵强马壮的魏国军队,此时的邯郸城根本无力招架,数月之后的邯郸死伤无数危如累卵,公元前353年,腹背受敌的赵成侯同时派出两路使者分别向齐国和楚国求救。

齐国这边,丞相邹忌反对救赵,而大夫段干朋则认为“不救则不义”,给齐威王提出了一个疲魏弱赵的一石二鸟策略。他建议齐国应分兵两路,一路攻打魏国的南部空虚之地襄陵,让魏国撤兵回防,一路大军北上等候在邯郸周围,等魏军与赵军两败俱伤之后再出手,这样既保存了赵国的实力,同时也大大的削弱了魏军的实力。

齐威王觉得段干朋的主意很坏但很高明,于是就采纳他的建议。等到魏军差不多快拿下邯郸之日才发兵。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接与围困邯郸的魏军主力正面作战,孙膑制止说:“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果然如孙膑所料,得知齐军要进攻大梁,魏军主力果然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田忌的齐军战于桂陵,桂陵之战齐军大胜,生擒魏将庞涓。邯郸之围暂时缓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围魏救赵之计堪称完美,但是齐国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魏军只是主帅被侵,魏武卒的战斗力还在。就在齐军大败于魏军桂陵的同时,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赵,攻取了魏国的睢水、涉水等地。

此时的魏国在以一敌三的形势下,仍然凭借着强大的战斗力力扭转了战局,并于公元前353年攻破赵都邯郸。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再次调集韩魏联军,在襄陵打败齐、宋联军,襄陵之战后,齐威王觉得苗头不对,请求楚国的大司马景舍斡旋调停,最终齐魏两国握手言和。

公元前351年,魏国迫使赵国在漳河旁边结盟,并将邯郸归还给赵国,并强迫泗上十二诸侯来朝。

邯郸归赵后,齐国也释放庞涓回国,回国之后,魏惠王继续让庞涓担任魏国主将。有人会问孙膑抓了庞涓之后为什么不杀了他报膑刑之仇。

为什么?因为齐威王不让杀,战国时期,打不过就谈,谈不拢再打,作为魏国大将的庞涓当然是很重要的谈判筹码。

但是数年之后,庞涓还是在马陵之战中死在了孙膑之手。

马陵之战【围魏救韩】

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齐国赶来救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经典战役。

围魏救赵的核心战役是桂陵之战。桂陵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东北一带,也有人说是在河南省范县西南。

桂陵之战的结局是齐国胜而魏国败,魏国大将庞涓被生擒,但是桂陵之战后的第二年,魏国凭借魏武卒强悍的战斗力扭转战局,一举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所以,从整个战局来看,魏国仍然是桂陵之战的战胜国。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就是诸侯国之间常年征战厮杀,可能今天我们还是盟友,明天就会反目。

桂陵之战时,赵国进攻卫国,卫国求救于魏国,魏国进攻赵国救卫,而赵国则求救于齐国,齐国又围魏救赵。当时的韩国和魏国还是盟友。

但是仅仅十年之后,魏国与韩国就反目成仇,魏国举兵进攻韩国,韩国当然不是魏国的对手,于是韩国也学当初的赵国派出使者向齐国求救。随后魏国又再一次与齐国发生了正面冲突,这就是马陵之战。

那么魏国为什么要攻打韩国呢?

其实这是秦国人给魏惠王设的局。

设局之人叫商鞅,卫国人,在卫国时叫卫鞅、到了魏国改名公孙鞅,到了秦国又改名为商鞅,商鞅年轻的时候曾在魏国国相公孙痤帐下做中庶子。

公孙痤临死之前对魏惠王说,公孙鞅这个人很有才干,我死之后可以让他做相国,如果你不打算重用他,就杀了他。魏惠王觉得公孙痤可能是老糊涂了,根本没把商鞅当回事,既没用他,也没杀他。

后来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广揽天下人才,商鞅就到了秦国,并被秦孝公重用。

商鞅认为魏国是秦国崛起的头号强敌,鉴于魏国的强大不能正面硬刚,他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

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孝公之命游说魏惠王,劝他先称王,然后图谋齐、楚。魏惠王觉得商鞅说的有道理,就摆出周天子的场面,邀请赵、秦、宋、卫、邹、鲁等十二个诸侯国国,在逢泽搞了著名的逢泽之会,逢泽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会盟后又率众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试图以逢泽之会确立魏国在列国间的统治。

但是齐国、韩国却对这次会盟非常抵制,就没有参与。魏惠王此时肯定觉得韩国这个小弟有点膨胀,也正好借此机会敲打一下韩国立立威。

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韩国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国回复说你先顶着,我随后就到,韩国自视有齐国撑腰,举国抗魏同仇敌忾,但直到五次战败之后,齐国才派出军队前来救援。

魏惠王得知齐国打算出兵的消息后非常气愤,心想当年我打赵国,你围魏救赵,现在我打韩国你又来捣乱。于是就先放下韩国战场,下令魏军主力对准齐国大军开战。魏惠王为解心头之恨,直接派出自己的儿子太子申任统帅,庞涓任将军,率军直扑齐军一决高下。

齐国这边主帅还是田盼,军师还是孙膑。

魏国的作战思路是,要想全心伐齐必须先肃清境内的齐军。

而孙膑的作战思路是,还是不能和强大的魏武卒正面硬刚,还是得用计。孙膑这次给魏国设得“减灶计”。

赵魏韩三国始于三家分晋,从晋国时代认为他们就认为齐人天生胆小,从根上就看不起齐国,所以孙膑分析,此番魏国大举伐齐,庞涓一定会觉得齐军会因此惶恐不安,孙膑将计就计,通过减少炉灶来制造士兵逃亡的假象,以诱敌深入。

庞涓开始发现齐国军队时,炉灶够十万人吃饭,但是行进三日后发现炉灶只够五万人吃饭。又行进一段时间发现只够三万人吃饭。庞涓大喜道:“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意思就是说,你看这帮胆怯的齐国人,才三天就跑了一大半了。

这就是孙膑的减灶计。孙膑料定,庞涓一旦中计必然会率精锐追赶齐军,而齐军就在马陵山两侧的山谷里埋伏了上万弓箭手,一旦发现魏军进谷,就以火为号万箭齐发。并命人将大道旁一棵大树的皮扒了,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

史书记载的马陵山: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关于马陵山的具体位置,今天是有争议的,有人说马陵之战发生在今天山东聊城莘县,也有人说发生在山东临沂郯城。

但是无论发生在哪里,当时的庞涓率领精锐追至马陵山时,感觉此山谷异常熟悉而且特别适合设置伏兵,回头一看发现夜色中有棵被扒光的大树,貌似还有一行字。

庞涓命人点起火把以方便观察,哪知点燃同时,齐国弓箭手万箭齐发。庞涓又一次输了,庞涓见大势已去就抹脖子自杀了,临死前说“遂成竖子之名。”之后齐国大举进攻魏国太子率领的军队,俘虏魏国太子申,魏军几乎全军覆没,马陵之战就此结束。

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齐国和秦国逐步崛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自说自话的考拉

自说自话的考拉

房地产周边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