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感叹金庸确实是下笔如有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他的故事中,哪怕是一个配角,也可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郭二小姐郭襄就是无数读者心中的白月光。
郭襄这妮子不是主角却又胜似主角,就因为她身上的光环着实是有些重,倒不是说她在“十六年后”的剧情部分与主角杨过有诸多互动,而是说她成长的经历中,居然得到了两位反派的照顾。
尤其是那李莫愁对她的照顾显得有些不太合理,那女魔头向来心狠手辣,凭什么会在郭襄的面前展现出万般柔情?
或许你从来都没读懂李莫愁这个角色。
一、郭襄的传奇经历
说郭襄的经历足够传奇,是因为在她的生命中确实是出现了两位对她伸出援手的反派。
其一是李莫愁,其二则是金轮法王。
相对而言,金轮法王对郭襄的照顾是更为自然的,毕竟法王本来就不是什么穷凶极恶之人,他与郭靖、杨过为敌,也纯粹是因为他身处蒙古阵营,属于是立场对立,而非私人恩怨,除了杀长须鬼,他本人也并未做太多伤天害理之事,事实上长须鬼本身也并非好人。
而他对郭襄的好感也符合人之常情。
(李莫愁剧照)
毕竟书中是这么写的:“这些时日中,金轮国师倾囊相授本门的内外武功。郭襄日长无聊,便习以自遣,心养日后欲谋脱身,必须取得国师信任,对她防范松了,不再日夜紧守才行,于是假意拜师,诚心学习。她人本聪颖敏悟,这一专注,便进境极快,国师见她学得比当年的大弟子更快更好,十分喜欢。”
是啊,郭襄这么一个聪慧可人的小妮子,试问谁能不爱呢?再加上法王是惜才之人,见郭襄是个练武的好苗子,自然会有心收她为徒。
但李莫愁与金轮法王有本质的区别,她的外号可是“赤练仙子”,是个心如蛇蝎之人,连曾经的爱人,她也能够刀剑相向,足见她有多狠。
只是在郭襄面前,她却好似换了个人一般。
二、李莫愁的慈悲之心
当郭襄落入杨过和李莫愁手中时,他们这对临时“养父母”组合的表现是让原本紧张的剧情变得缓和了几分。
杨过本来就无心加害郭襄,那很正常,但李莫愁居然也对那孩子关怀备至,这就不正常了。
李莫愁在抚养郭襄的这段日子里,甚至还主动帮她找奶喝,到了一户农户家之后,她就原形毕露。
书中只道:“那少妇的儿子给摔在炕上,手足乱舞,大声哭喊。那少妇爱惜儿子,忙伸手抱起。杨过见那少妇……立即转身向外,却听得李莫愁喝道:‘我叫你给我的孩子吃奶,你没听见么?谁教你抱自己儿子了?’但听得砰的一响,杨过吓了一跳,回过头来,只见那农家孩子已被摔在墙脚之下,满头鲜血,不知死活。那少妇急痛攻心,放下郭靖之女,扑上去抱住自己儿子,连哭带叫。李莫愁大怒,拂尘一起,往少妇背上击落。”
(李莫愁、杨过剧照)
从这里不难看出,李莫愁还是那个魔头般的人,只是她对那妇人有多狠心,对郭襄就有多偏爱。
后来她甚至还杀豹子给郭襄喝豹子奶。
再到遇上黄蓉,她还一度为了救这孩子的性命而主动献出自己的生命,就连黄蓉也感慨这女魔头对襄儿着实是好,于是饶了李莫愁一命。
所以李莫愁的人设是崩塌了么?她怎会表现得如此反复无常?
(李莫愁抱孩子剧照)
其实很简单,金庸对她的塑造从未崩塌,反而是让她的形象变得更为立体了。
三、杨过的两次拥抱
在笔者看来,李莫愁怜惜郭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来是因为郭襄这娃娃确实可爱,她不忍下毒手。
二来则是因为杨过。
值得注意的是她要求那农妇给郭襄喂奶时,说的是“给我的孩子喂奶”,但此时的她其实是将那孩子视为杨过和小龙女的孩子,她怎会强调“我的孩子”?
因为在这短暂的相处过程中,她是真心希望这孩子是她和杨过的孩子,而这一点,也可以从此前杨过两次抱着她时,她的反应就能看出来。
第一次是在杨过少年时期。
(杨过抱剧照)
书中是这么写的:“(杨过)叫道:‘喂,大美人儿,你到我府上伤人捉人,也不跟主人打个招呼,太不讲理,快放下人来。’李莫愁双手各抓着一个女孩,没提防这少年竟会张臂相抱,但觉胁下忽然多了一双手臂,心中一凛,不知怎的……当即劲透掌心,轻轻一弹,将二女弹开数尺,随即一把抓住少年后心。”
换了旁人,只怕早就被李莫愁一拂尘拍死了,可此时李莫愁却有种沉醉其中之感。
接着第二次是在活死人墓中。
书中只道:“(杨过)自后扑上,拦腰抱住了李莫愁。这一抱是各家招数之所无,却是他情急之下胡打蛮来。李莫愁一心要拿师妹,竟没提防他去而复回,给他双手牢牢抱住了腰,一时竟挣扎不脱。她虽出手残暴,任性横行,不为习俗所羁,但守身如玉,在江湖上闯荡多年……陡然间被杨过牢牢抱住……当年杨过尚在童年,李莫愁曾给他抱住……此时杨过年纪大了……手臂上登时没了力气。”
(杨过抱赤练仙子剧照)
你看,都说“一见杨过误终身”,看样子连李莫愁在接触了杨过之后,也不免对杨过动情。
如此再回过头来看她对郭襄那么好,多少也是因为看在“那是杨过的孩子”的份上,其实她心中早已有了杨过。
这也正常,毕竟当初在活死人墓中,李莫愁就说过,自己格外羡慕师妹身边有个这么好的男人,当时看似是讥讽小龙女,如今再读,才察觉那都是她的肺腑之言。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