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所言,“没有人真正懂得量子力学!”这句话或许是最直接的回应。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并不是非要精通量子力学不可,而是尽管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却仍想了解为何它如此令人费解。
那么,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在量子世界的神秘现象中,我们的观察行为是如何导致波函数坍缩的,换言之,我们的观察是如何改变结果的。
微观世界,即量子世界,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宏观世界大相径庭。在那里,一切事物都显得模糊不清,用专业术语来说,它们都处于“叠加态”。我们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而在宏观领域,我们能轻易地测量一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该如何描绘量子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呢?答案很简单:波函数,我们可以用它来描绘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
当我们尝试观察微观粒子,其“波函数”会从一个不确定的叠加状态突然坍缩到一个确定的状态。换言之,在我们观察之前,微观粒子可能存在于任何地方,或者说无处不在;然而,在我们观察的那一刹那,粒子便固定在了一个特定位置。
那么,观察行为是如何导致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坍缩到确定状态的呢?
许多科普资料会做出这样的解释:观察行为会干涉微观粒子,改变其运动状态。这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粒子反射回来的光线来观察微观粒子。这样的解释相对易于理解,但实际上,它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并不严谨。
如果观察行为真的改变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这意味着在观察发生之前,粒子已经有了某种确定的状态,而非“叠加态”。同时,贝尔的实验也告诉我们,量子世界中并不存在这样的确定状态。
显然,观察行为改变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量子领域,“观察”和“坍缩”是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概念。在现行的量子力学理论框架下,“坍缩”是不可动摇的。简单来说,“坍缩”就像是一个公设、一个公理,是量子世界的基本前提,就如同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一样。
所谓公理,不需要问“为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
你可能会说:“这也太霸道了,不给问为什么,只有接受或不接受!”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所有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无论是相对论还是牛顿的经典力学都是如此。
不过,这样的解释可能还不能让你满意。接下来,让我尽量为你揭示为什么会这样。
在我们进行观察行为时,实际上是将整个系统(包括微观粒子、我们的眼睛或观察仪器)强行割裂,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这样一来,所谓的“叠加态”就变得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所谓的观察并非干扰了微观粒子,而是观察行为与系统产生了纠缠,导致我们无法再对其进行孤立描述。
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描述实验的方式和逻辑关系却是主观的。
因此,“波函数为何坍缩(或观察行为为何导致坍缩)”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我们无法在实验中直接观察到波函数。正如之前所说,波函数仅仅是根据实验过程由人类主观设定的。
波函数的概念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它能够进行准确预测,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科学家们自然乐于接受这样的设定,正如他们接受相对论中“光速不变原理”一样。
至于实验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目前我们还无从得知。可能我们只能向上天寻求答案。
反观人类对量子力学的困惑,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思考:为何我们会觉得量子世界如此奇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生活在宏观世界中,若我们自出生起就处于量子世界,那么宏观世界对我们而言也将显得怪异。我们之所以能平静地接受牛顿的经典力学,是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符合经典力学的世界里。
任何科学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公设之上,没有公设便没有科学理论。当然,这些公设(或公理、假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大量实验的总结。
作为理论基础的公设当然是越少越好,因为假设越多,出错的几率也就越大。公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颠覆整个物理学界,甚至摧毁已经建立的物理学大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