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评论区“妈”声一片但表达的不是愤怒。
网友说,第一个喊吉赛尔妈妈的人是天才。
吉时已到(吉赛尔是Aespa的成员,之前一直是小透明)这是妈感最浓的妆造,腰封一卡,胸腿分明,罩衫扒在腿上又露出一侧肩膀,欲遮欲掩,嘶哈嘶哈。
这是妈妈携带三个队友女儿上台领奖的时候。
这是妈妈早年在外国留学的时候。
这是精通4国语言的妈妈从事外交官工作的时候。
去年《封神》热把费翔daddy带火,终于,今年夸美女的新词是某某某完全是妈妈级别的!
宋佳在演完《好东西》后,粉丝喊她的称呼也从“老公姐”变成了“妈妈”,这部电影确实给人一种在妈妈子宫里畅游般温暖安全的感觉。
最近很火的“女王从不哭泣”梗,和甄嬛的“这点闷热都受不了怎么做我的孩儿”有异曲同工之妙,拜妈教雄起!氧叔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女同性恋的源头其实就是恋母。
妈感的火热可以说是爱女审美和女权主义在当下社会达到巅峰的表现。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为什么现在夸人都流行喊“妈咪”。
想喊棠夫人“妈妈”这件事终于不用藏着掖着了01妈感的美学象限妈感之美,不是某一类具体的长相,而是一种抽象的氛围和感觉。
它游走于贤妻良母和性成熟度很高的特质之间。我最先想到的是离婚后自己带女儿的单亲妈妈。年轻且神秘,永远猜不出她的年龄。
谁懂这种母系氏族的眼神,给人一种“生命的守护者”的氛围,仿佛她的存在可以让一切生长与繁盛早期贤妻良母感很重的张小斐、刘涛,像是能为了给女儿完整家庭,而在一段感情里忍辱负重。
还有一种母亲角色性成熟度不高,对孩子采取禁欲式教育,反而形成无法弥补的精神漏洞。
房思琪:“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她的妈妈说: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再看另一个极端,叔也刷到很多人,放着吉赛尔进行曲mama的bgm,穿着黑丝大走特走妈妈风,性成熟度很高,但风尘感太重。
就连本尊这套妈味也很淡了其次,妈感美,在爱己感和爱人感之间实现了很好的平衡。
看起来爱己感重的人更女王,比如张雨绮、倪妮。
没有人可以让她们轻易地放下自己的事业与美。
爱人感重的人自我感略弱,比如葛夕、林志玲,但这也许是表象,毕竟真的能做到处处得体、时时爱人的人怎么会照顾不好自己。
或者为爱痴魔,比如周迅,她的美学意象是未婚妻,爱情的排序比亲情靠前。
还有一种,神女不爱世人感,比如刘亦菲和赵丽颖,演仙演佛很适合,爱抽象的人大于爱具体的人。
爱己和爱人之间能实现平衡的是大S给人的感觉,劲劲儿的很自我,又有一种习惯牺牲的疲惫感,她像是离婚后把小孩安置好转头就去date的人。
妈感审美,不是雌雄同体,而是爸妈同体,她的美像是深海和大地的结合。
很高兴以后想走爱女人设的女明星可以不用扮演男人,妈感的破局不是走姬风,也不需要和女性炒cp。
而是在温柔和严厉之间切换自如,比如吉赛尔让粉丝学习的那句“go study”。
无论是吉赛尔进行曲还是宋佳进行曲,对妈妈的审美崇拜不仅是对女性成熟魅力的新发现、新赞美,也是一种情感寄托和身份认同的延伸。
02妈感审美崛起背后是现代人开始拥抱自己的脆弱每一种美感风格都是特定社会情绪的产物。
当妈感审美成为流行,氧叔认为是人们对脆弱与缺陷的接受度在提升。
《好东西》里小叶的扮演者钟楚曦谈电影里最喜欢的台词即便这几年原生家庭有罪论甚嚣尘上,但回归妈妈这个词最原始的释义,妈妈意味着什么——
她是世界上最无条件理解和包容你的人,妈妈允许你不必时刻保持强大。
“你可以晚一点再面对。”——《好东西》
妈感审美展现的就是理解与支持的力量,它使我们在表达脆弱时能感到安全。
《好东西》更准确讲是妈咪电影,《爱很美味》、贾玲导演的电影也给人这样的氛围。
它没有把男女塑造成激烈的对抗群体,而是通过“理解与包容”来展现性别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比如《好东西》有一幕是宋佳和新男友亲热,男友突然把宋佳的内衣撕了,说是从AV里学的。
宋佳并没有用严厉的对抗来回应,而是通过表达和沟通让对方意识到问题。那句“下次不撕就好了”莫名让人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母亲独有的柔软而温暖的叙事方式。
小马的设定也很有趣,年少丧母,女朋友都是单亲妈妈,拜妈教大军+1包括钟楚曦在电影里的“恋爱脑”行为,要是放在女权电影里都被骂八百遍了,但是她说“男人有时候也挺可爱的”。
这种表达也打破了以往对女性“必须独立、强大”、“绝对不能吃男人的亏、受爱情的苦”的单一期待。
妈感审美有一种情感疗愈的作用,给予观者类似情感避风港的体验,它让脆弱不再是一种羞耻,而成为人性的一部分。
想来大女主审美风靡一时,她赋予了女性力量感和独立性,教会女性在逆境中成长和战斗,但大女主的使命也就到此了,因为她逐渐让人们感受到高压之下的疲惫。
要在事业上披荆斩棘,要在感情中占据主动,这些都是女性成长的重要课题,但叔也很清楚,在现实环境下“必须成为大女主”对很多普通女性来说可能显得过于遥不可及,甚至容易产生压力和挫败感。
而妈咪不会忽视你的情绪与脆弱,妈感审美要教女生的是,不必每次都要赢,不必把人生活成一场永不停歇的战斗。失败、脆弱和无力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妈妈们像母系氏族的首领,既是最温柔的守护者,也是最坚毅的战士。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安全感,像根扎进土壤的大树,庇护着所有需要她的人。
当代女性已经从“如何变强”的阶段进入到“如何接纳自己”的阶段。妈感审美的流行,正好契合了这一心理需求的转变。
另一方面,妈感代表审美趋势从“疏离”走向“贴近”,相比于以往高冷、距离感强的审美风潮,比如留学白月光、黑道千金、办公室海妖、性冷淡老钱——
今年流行的风格更接地气,冬天也终于不再是上面棉服下面光腿这种“看不出到底什么季节”的穿搭。
而是更保暖、更具有实用意义的巴恩风。
有种粗粝的美感妈感审美也更贴近生活,更有接地气的真实感,给人一种亲切的家的感觉。
它不追求过于完美的外表,而是通过真实、自然的状态和细腻的言语行为打动人心。
当然,妈感审美不是弱化女性,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与力量。
从“成为强”到“接受自己”,这种审美背后是一种更包容、多元的成功观念。成功不再仅仅是“征服世界”,而是“活得舒适和真实”。
03当我们爱妈妈时,其实是在好好爱自己《我的天才女友》里有一句话,“一个不爱自己母亲的女人是迷失的”。
氧叔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还记得它出现在书页的左侧偏上面部分。
母亲是女儿对女性身份的初次认知。
无论是性格、情感处理方式,还是生活态度,母亲的经历与态度往往塑造了女儿应对人生的方式。
如果母亲身上存在未解的痛苦或遗憾,女儿可能无意识地继承并延续这些模式。
不爱母亲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无法接纳自己的一部分——那些遗传自母亲的性格、行为,甚至命运,由此导致的与自我的分裂,正是迷失的核心。
不爱母亲即是与自我切断连接。
而妈感审美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母亲形象——坚韧、智慧、独立又温柔。
它打破了传统母亲形象中牺牲与操控的标签,赋予母亲更多维度的美感,让人们开始重新理解母亲的内在力量。
妈感审美的崛起,不仅仅是对母性美感的重塑,更是一种母女关系模式的更新。它超越了传统母女关系中的爱与冲突,注入更多平等、理解和共同成长的元素,创造了一种既充满温暖又富有力量的全新关系模式。
接纳母亲,便是接纳自己,当女性能理解妈妈的爱与局限时,也会更容易与自己和解。
这种接受与包容,能让女性重新找到情感与身份上的平衡。
费兰特——这世界上最会写母女关系的人,莱农和莉拉故事的开始,就是以莱农想逃离母亲为决心而开展的所以氧叔很希望大家能通过重新爱上妈妈,而学会真正的爱自己。
与自我和解、爱自己,这类口号喊了快5年了,但仍然有很多虚假的爱自己、养自己。
比如最近风评急转直下的大女主葛夕,如果爱自己只是翼装跳伞,还是穿孔纹身,都是一种通过激烈的外在刺激找寻内在主体性和自我存在感的行为。
还有流于喊口号的女性互助和女性独立,黄圣依总在一些好听响亮的口号声中变得更加混乱。
从行为来看,黄圣依并没有在女性友谊中获取力量这些“爱自己”,具体表现为通过物质和表面变化来短期满足自我需求,但最后往往陷入外在标准与社会评价的困境,缺乏深度的自我认知与内在成长。
比如大冰最近提到的旅游≠自由,要问问自己,真的眷恋远方吗?真的爱山川美景吗?
《出走的决心》主角,自驾游阿姨那才是真正的让自己重活旅游是为了跟风、还是只想逃避眼下日复一日的生活?旅游带来的支出是否会给生活带来更多负担?
如果真的想出去看看,可以,那请等到你能承担这样生活的时候,再去做,在此之前,扎实耕耘,你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
恋综唯一的神杨汝晴,真的有好好做小孩和大人氧叔也很开心地看到,女性获取力量的渠道,不仅是事业成功、友情支持和爱情滋养,也可以是最最简单的,从母亲身上获取生命力。
这会是一种深刻而直接的情感与认知体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