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楼,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地标。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座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见证了成都在岁月长河中的发展与变迁。
邓公楼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朝阳路社区公园路荷花池旁,修建于1927年,原有一座两层西式楼,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238平方米。青砖小青瓦建筑,高7米,呈平面布局。该建筑至今仍保留在原址,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邓公楼为川军将领、爱国人士邓锡侯所属之川军旅长杨秀春于1927年修建,时称“民众教育馆”。邓锡侯曾在此楼短住。他在洋楼里为川军出川抗日,召开过若干重要军事会议,指挥部署过诸多抗日事宜。为留住这段历史见证,时任命政府便将洋楼命名为“邓公楼”,并立横匾一方,上有篆书“邓公楼”三字,以此怀念邓锡侯将军北上抗日之壮举史事。
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爆发毗河战争,此地为毗河左岸重镇,邓锡侯曾在此楼短住,指挥部署。1937年秋,邓锡侯再来金堂县城(今城厢镇),在北门外检阅部队,并在此召开军事会议,后即撤军。1937年9月,邓锡侯率军出川北上抗日、任22集团军总司令。说明邓锡侯在此楼召开的军事会议与出川抗日(参加者包括成都市新都区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将军)前的军事动员有关。
于是,当时的金堂县长严光熙率众绅士在此楼西侧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同时将此楼命名为“邓公楼”,并立一匾,上有篆书“邓公楼”三字。此楼的命名与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同时,自然含有邓锡候将军出川北上抗日纪念之意。
后来,此楼年久失修,可能为策安全,将上层拆了,保留的下层,仍存原貌至今。文革期间,“邓公楼”匾被毁,其残体亦不知所终。邓公楼也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人们休闲游览、感受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同时,邓公楼也激励着成都人民不断奋进。它所蕴含的精神,提醒着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在新时代中努力拼搏,为成都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珍惜邓公楼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守护成都的历史与文化,携手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据介绍,先秦时期,成都市青白江地区有着多个大型聚落,在古蜀国的统治范围之内。秦灭巴蜀后,这里便隶属蜀郡,至汉代隶属广汉郡。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汉王朝置新都县,辖今青白江区、金堂县等地,县治在今青白江城厢镇,是青白江最早的行政建制。北宋嘉裕二年( 1057年 ),金堂县治所迁至城厢镇,此后近千年来,城厢镇一直为县治所在之地。
在今天的城厢镇,各种历史遗迹仿佛在诉说千年来的辉煌一一新都城遗址表明了城厢镇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县衙和文庙、武庙,标识着成都平原清代古县治文化的真实面貌;街巷中的作坊与商行还印记着往日的斑驳时光;绣川书院滋养着自古至今从这里走出去的文豪与英杰;曾为“川西佛教一大丛林”的明教寺保留着佛教文化的脉络;彭大将军专祠流传着推翻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热血往事,会馆和祠堂则将客家文化的风采传承至今。
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青白江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文教盛行,人杰辈出,青白江的千年古镇历久弥新,经济、政治、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地位日益显著。
编者按:“深化文旅融合,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擦亮各地“风景独好”文旅名片。从2024年8月31日起,我们在新媒体20余个平台同步陆续推出了《风景名胜》专栏,寻觅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等人文景物,激发各地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为游客当好风景名胜的“活地图”。
文字整理:李崛 李飞
编辑:童铃 |签审:苏东华
出品:时代传媒新媒体中心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