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5岁的上海大叔丁尚彪带着3万元债务只身前往日本,期待通过打工改变命运。然而,这趟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到了北海道一个偏僻小镇,他发现这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繁华景象,而是陷入了一场关于身份和生存的艰难斗争。
他没有合法居留身份,却不得不在异乡干起体力活,用15年的拼搏支撑了整个家庭。一天工资堪比国内十个月的收入,背后却是超越常人的辛酸和付出。
他的女儿考上美国名校,他的经历感动无数日本人,甚至被拍成纪录片《含泪活着》,成为一代人的奋斗象征。那么,这位靠“命”换钱的大叔,现在过得怎样?
逃亡北海道:从梦想留学到非法劳工
1989年,丁尚彪带着42万日元债务从上海出发,他计划通过日本的日语学习课程打开留学和工作的通路,改善家庭的困境。他原本以为,自己将来到繁华的大都市东京,可当他下飞机后,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
丁尚彪报到的学校位于北海道阿寒町,那里荒凉偏僻,附近没有任何繁华街道,甚至连像样的商店都难以找到。这座学校地处一个废弃煤矿区,周围的经济早已陷入萧条。学校承诺的学习与打工相结合的计划,实际上成为一句空话。
在这个地方,根本没有提供任何合法就业机会,丁尚彪与其他30多名中国学生就像被“抛弃”了一样,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困境之中,一群学生开始商量如何“逃离”这片无助的土地。他们知道,北海道虽远离城市,但交通仍然是他们离开的唯一机会。
一夜间,31名学生计划实施逃亡。他们准备趁夜色掩护,穿越人迹罕至的山区。丁尚彪随身只带了一根木棍,随时应对途中可能遇到的野兽。他们翻山越岭,几乎整夜未停,一路靠着手中的木棍抵御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
天蒙蒙亮时,这些学生终于抵达钏路市,他们的目标是登上前往东京的火车。由于时间紧迫,一行人奔跑着冲向站台,几乎是踩着列车关门的最后一刻跳上了车厢。就在火车启动的瞬间,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北海道的荒凉与困顿被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次“北海道大逃亡”成为当时日本少有的新闻事件之一。到了东京,他们的处境并没有好转。因为擅自离开北海道,这些学生无法获得日本出入境管理局的居留许可,身份转眼间从“留学生”变成了“非法滞留者”。大部分同学因为害怕或无奈选择回国,但丁尚彪却不愿放弃。
丁尚彪随即开始尝试在东京找工作。对于一个不会日语的人来说,餐馆和工地似乎是最直接的选择,但却让他四处碰壁。生活的重压没有让他放弃,他买来一本日语手册,每天练习简单的日常对话。
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他又报名了技术培训班,学习各种实用技术。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他取得了两本技术资格证书,并逐渐掌握了基础日语交流。
全年无休:用命换钱的15年
取得证书后,丁尚彪开始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赶在太阳升起前出现在工地。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东京一个港口附近装卸货物,每天要搬运上百件沉重的箱子。到了傍晚,他迅速换个地方,投入第二份夜班工的工作,直到深夜结束。
他的每一天都是在工地、码头和出租屋之间辗转,几乎没有任何喘息的时间。他的住所是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狭小房间,屋子里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他用塑料布围起一个临时冲洗区,每次洗澡都只能用冷水匆匆冲一遍。
没有厨房,他就用一个小电饭锅解决每天的饮食问题。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每月将大部分工资寄回国内,留给妻女生活和还债。每次写信,他都会告诉家人他过得很好,只字未提自己每天的劳累和辛酸。
1990年冬天,东京迎来一场暴雪,丁尚彪依然按照计划去工地。他带着早已磨损的雨靴,顶着风雪行走在湿滑的路面上,手脚被冻得发麻。他的任务是把水泥袋从工地一侧搬到另一侧,来回一趟就是几十斤重。
那天,他的手被冻裂,鲜血顺着指缝渗出来,却只能用布简单包扎后继续工作。那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所,睡了不到四个小时又起身赶往下一个工地。精神上的压力比身体的疲惫更让他难熬。一次,他在港口装卸货物时,有两个警察突然出现在附近。
他没有丝毫犹豫,丢下手中的货物就跑。尽管逃脱了检查,他一天的工资也因此泡汤。这样的日子并不罕见,他总是提心吊胆,害怕身份被揭穿后面临遣返。丁尚彪说:“我每天的心都悬着,就怕下一刻有人来敲门。”
每逢春节,对丁尚彪来说,心中的孤独感尤为强烈。身边同事大都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而他却只能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捧着从国内寄来的家书,想象妻女的模样。他的护照早已过期,无法返回中国探亲,也不敢让家人来日本探望。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边拼命赚钱,一边在信中鼓励家人坚持下去。到了1992年,丁尚彪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尽管如此,他并没有给自己放一天假。他明白,女儿的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而这正是他留在日本的意义。
为了增加收入,他开始接触更辛苦的工作——夜间在码头整理货物,白天则去建筑工地打零工。15年的日子,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多干一点,多赚一点。
回首那段时间,丁尚彪说过一句话:“我多干一小时,女儿将来就能安心读一小时书。”正是这份执念支撑着他走过了无数个彻夜难眠的日子。
中国式父爱:拼命成就女儿的未来
1997年夏天,丁尚彪接到了一个从大洋彼岸打来的电话。电话的另一头传来女儿丁琳的声音,激动地告诉他,她已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录取。这一消息让丁尚彪多年的辛劳有了回应。他一向谨慎,从不轻易表露情感,但这一次,他在电话里笑着笑着就哭了出来。
他对女儿说:“好好读书,将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支持女儿的学业,丁尚彪更拼命地工作。他依旧每天辗转于两个甚至三个工作地点,每月将省下的大部分收入寄回家中。他的信件里,总会详细叮嘱妻子如何安排女儿的生活开支。女儿的教育始终是他坚持的最大动力。
丁琳准备前往美国时需要经过东京转机,这也给了父女俩一次短暂的见面机会。这是他们八年来的第一次相见。那一天,丁尚彪站在地铁站台上,等待着他日思夜想的女儿。远远地,他听到女儿喊道:“爸爸,爸爸!”
丁琳一眼认出了父亲,却发现眼前的他瘦了许多,头发稀疏了不少,衣服也洗得发白。丁尚彪看到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女儿,愣了一下,随后笑着说:“琳琳都比爸爸高了!”丁尚彪带着女儿回到了他租住的那间小屋。房间很小,只容得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折叠桌。
他从枕头底下拿出一本珍藏多年的笔记本递给女儿。这是他用来记录女儿小时候学习情况的本子。丁琳翻开后看到,上面写满了她小学的考试成绩、扣分原因,还有一些儿时的“保证书”,比如:“以后我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丁琳看到这些,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相聚的时间总是短暂。第二天,丁尚彪陪女儿去机场,但他无法送她进入候机大厅,因为他的身份问题不允许他踏入机场那片区域。父女俩在地铁的前一站告别,丁尚彪看着女儿一步步走向列车,眼中充满不舍。列车启动后,他透过玻璃窗望着车里的女儿,直到再也看不见她的身影。
从此以后,丁琳在美国的每一步进步,都成了丁尚彪最关注的事情。他会从妻子寄来的信中了解女儿的学习状况,听说她的成绩很好,他便更加努力工作,确保女儿的学业没有后顾之忧。
感动日本:一部纪录片带来的轰动
2006年11月,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在日本黄金时段播出。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中国非法劳工的15年奋斗史,用镜头真实再现了他的生活与坚持。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张丽玲,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早在1996年,她偶然听闻了丁尚彪的故事,被他为了家庭默默打拼的经历所打动。为了还原这位父亲在日本的真实生活,她带着摄像机,亲自跟随丁尚彪的日常工作轨迹,拍下了大量珍贵的画面。
这一拍,就是整整十年。从工地到码头,从简陋的出租屋到东京的大街小巷,丁尚彪用一台推车和一双磨破的手套,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在纪录片中,丁尚彪日复一日的劳作被真实地展现。
早晨四五点,他从小屋出发,天还没亮就赶往第一份工作;到了傍晚,他会换乘地铁前往下一份工地,一直到深夜。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的脚已经磨出血泡,满身是汗地回到那间不足8平方米的住所。
镜头记录下了他用塑料布临时搭建的淋浴角,记录下他用电饭锅煮面条的场景,更记录下他把工资单寄回国内时的神情。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在日本引发巨大反响。彼时的日本社会正经历经济低迷,全国每年有超过三万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丁尚彪的故事让许多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这部影片上映时获得极高的收视率,成为当时日本讨论度最高的纪录片之一。甚至有大学生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部作品,主动联系电影公司,争取资金支持,让它从电视屏幕走上电影院的大银幕。
人们纷纷谈论片中丁尚彪的坚持,赞叹他的隐忍和牺牲,尤其是他为了女儿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更令许多日本父母深受感动。除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纪录片也在日本舆论中引发了对于外国劳工生存状况的思考。
许多媒体将镜头转向生活在日本底层的外国工人,试图记录他们的真实经历。一些评论指出,丁尚彪的故事,是日本社会对于外来劳动力长期忽视的一个缩影。尽管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丁尚彪并未将自己当作“英雄”。
在接受采访时,他只是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态度,使他在镜头下更加鲜活,也让他的故事能如此深入人心。
如今怎样了:从拼命打工到享受团聚
2004年,丁尚彪结束了长达15年的日本打工生涯,带着积攒下来的钱回到上海。回到家的他,看着熟悉却又陌生的一切,终于松了一口气。过去多年里,他不敢奢望有这样安稳的时刻。
彼时,丁尚彪的女儿丁琳已经完成学业,开始在美国的医院工作,这让丁尚彪觉得,他的任务终于完成了。回国后,他和妻子用多年积蓄购置了一套宽敞的新居,这个新家成为一家人团聚的起点。
丁尚彪的妻子为了支持他这些年的奋斗,独自在国内抚养女儿,家庭的重担一直扛在肩上。两人相隔多年,终于能坐在一起聊起从前的事,虽有艰难,却感到幸福。不过,丁尚彪并未彻底停止忙碌的步伐。
回国的两年后,他随女儿的邀请来到美国,与家人一同生活。他在美国申请成为公民,并努力学习英语。他的字典、笔记本摆满了桌子,字迹工整,满满记录着一个中年人重新学习语言的努力。通过努力,他顺利通过入籍考试,成为美国公民。这是他为了能陪伴家人所做出的新尝试。
在美国生活的日子里,丁尚彪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他把更多时间用来陪伴家人,弥补过去那些缺席的岁月。每当谈到过去的日子,他总是平静地说:“只要家人能过得好,那些苦就不算什么。”
2020年,丁尚彪正式步入退休生活。虽然已经60岁,他仍然保持着一种节俭的生活习惯。他并没有因为身份和生活条件的改变而忘记曾经的辛苦,而是以更加从容的心态看待生活。他用退休后积攒的时间,将自己的经历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够记录下这段特殊的岁月。
参考资料:
上海“黑工”感动日本
阿丽 《 人民文摘 》(2011年第4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