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的天灾,报纸不能耽搁,要马上出报,想尽一切办法,就是拿木板刻字也要把报纸印出来,”钟占一说。
闻听此言,我愣了。
“省领导给出的期限是三天,三天内,要见到震后第一张报纸,”钟占一补充道。
我心想,出报,哪那么容易?报社都震塌了,字架都倒了,铅字撒的到处都是,印刷机也砸坏了,结果,你们领导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让出报?
钟占一走了。
当时,我是《唐山劳动日报》社编辑部副主任、夜班编辑负责人。
震后第二天,我接到命令,马上到地委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那里负责宣传工作。
结果,大地震刚过去第五天,又来这么一个紧急任务。
当时,《唐山劳动日报社》党委书记是高海,他还兼任着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上午,高海就和我一起研究出报的事,但分析来分析云,困难太大。
在市区出不了报,高海想到了县区,于是坐上吉普车,匆匆去了遵化,现在也不知情况怎样。
上午,去报纸印刷厂检修印刷机“二回转”的厂长王凯生回到指挥部。
得到的消息是:机器短时间内不可能修好。
后来,我得知出报的命令出自省委副书记马力。
那个年代,电视还不普及,主要宣传的宣传媒体就两个,一是收音机,二是报纸。
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就算有,大部分也都砸坏了。
怎么办?时间紧迫,“前指”的指示必须落实。
帐篷里,钟占一点着一支烟,也不往嘴里吸,一个劲地踱来踱去。
“这样吧,去秦皇岛,那里估计问题不大。”
钟占一是地委常委、宣传部长,主管劳动日报社,他的压力最大。
临近中午,他调来两辆吉普车,就这么着,一行七人,都没来得及吃中午饭,登车直奔秦皇岛。
秦皇岛和唐山市区相距百余公里,放在平时,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路程。
现在,由于大地震,路上裂开一道道大口子。
吉普车开到滦河岸边,滦河大桥塌了,好在,解放军舟桥部队架设了浮桥。
车子开在上面摇摇晃晃,车辆又多,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才过去。
到了秦皇岛,天色已是黄昏。
找到市领导一问,那里受灾也不轻,印刷厂厂房设备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不过,市领导表示:一定全力支持,马上通知印刷厂做准备。
第二天,“战斗”正式打响。
在老厂长的指挥下,十几吨重的印刷机,硬是靠人力,一点点地挪到露天。
字架子倒了,字模找不到了,就开炉铸字。
拼版的刘师傅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得了中耳炎,一边拼版,一边挖耳朵里流出的脓液,一直坚持了十多个小时,才匆匆赶回家中,照料防震棚里的孩子。
经过半天一夜的奋战,8月4日凌晨,震后第一期《唐山劳动日报》终于印出来了!
地震时,我住在地委宿舍楼三楼,小楼一塌到底,妻子重伤去了外地,具体到了哪里还不知道。
两个十来岁的孩子被老家哥哥接到了遵化……
8月5日上午,唐山地委书记兼秦皇岛市委书记刘琦回秦皇岛市,专程来印刷厂看望我们。
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辛苦了,辛苦了,有啥困难只管说,我们一定全力解决!”
刘琦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市委书记,也是一个打不垮,震不垮的人。
1966年年初,邢台大地震前,担任邢台地委书记的刘琦,因工作成绩显著,升任河北省副省长。
邢台隆尧县发生6.8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7.2级地震,两次地震共造成8064人死亡,受伤38000余人。
大地震来了,作为一名地方主官当然先要赈灾,于是,刘琦留在当地救灾指挥部抗震救灾,担任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政委。
1966年下半年,文革开始,刘琦被打倒,失去了自由。
刘琦调任唐山地委副书记兼秦皇岛市委书记。
凌晨,唐山大地震发生时,刘琦刚刚从唐山开完大会,返回秦皇岛。
他从睡梦中惊醒,挣扎着爬起来,匆匆赶赴唐山。
这是他经历的第二次地震。
试想,如果他当时不返回秦皇岛,而是住在唐山,逃生的几率会有多大?
一场大地震下来,唐山地委领导损失惨重:包括地委第一书记李悦农在内的七位地委领导干部遇难。
刘琦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唐山地委书记,领导抗震救灾。
像刘琦这样,前后经历两次大地震,一次被打倒,两次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干部,特别是唐山大地震发生时,能幸运地从震中驶离,算是我国地震史上的一位传奇领导干部了。
晚,我正在帐篷里写稿子,突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
打电话的是我的顶头上司——劳动日报社党委书记高海。
“咋样,老徐?”
“报告领导,一切正常,都挺好。”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爱人来信了,她转到了沈阳,已经脱离危险。”
“……”
得知妻子平安,我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
为解决报纸的稿源问题,我和秦皇岛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共同组织了通讯员会议,劳动日报社又先后增援了四位同事,秦皇岛市委宣传部还支援了一名专门用收音机抄收新华社新闻的同志。
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
比如,我们很快开通了《在毛主席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团结一致抗震救灾》、《英雄的人民不可战胜》、《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战胜地震灾害》等通栏题。
同时,还开辟了《抗震救灾中的子弟兵》、《深情厚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等专栏,全面报道全国军民大力支援灾区抢险救灾的感人事迹。
我们奉命返回唐山。
报社印刷厂“二回转”印刷机已调试好,字架字盘已补充完整,转轮印刷机还没修复,文字版和小幅照片的印刷效果还能保证。
噩耗传来,毛主席逝世了。
报纸要发消息,要印大幅遗像,但用棕刷子打了多次纸型,终因打版网纹不实,印出来的图像模糊不清。
怎么办?这次连秦皇岛也帮不了我们了。
经“前指”协调,我们一行八人紧急赶赴廊坊,在那里完成了报纸印刷。
一直到在廊坊出版了11期报纸后,我们才返回唐山。
报社轮转印刷机终于修好了,一切又回到了正轨。
不久,妻子从沈阳返回。
大地震,从唐山人手里夺走了那么多,如今,情况正一天天好转起来……
(本文主人公徐绍震,男,1933年出生,河北遵化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