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一个小院子中李涛上将和一位年轻人把酒言欢。这个年轻人和李涛上将是同村之人,老乡相见自然无话不谈。
然而在两个人谈论过后,李涛却脸色大变。就在这个年轻人离开之后,李涛马上给家乡负责人写了长达三千字的信。随后家乡负责人看到信后,也马上有了行动。
那么,李涛和年轻人都谈论了什么,居然能让李涛脸色发生了改变?而信中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返回故乡后的发现建国以后,李涛本想着回家看一看,但由于诸事繁杂,导致李涛无法回家。
此时来自家乡的一个年轻人正好前来中央报到,念着家乡的李涛特意和年轻人多聊了几句有关家乡的话题。
可在和年轻人畅谈以后,李涛发现自己家乡的人对于先辈已经忘记了很多。他们能记住自己的名字,无非是因为自己的贡献比较大。
但国家能稳定,能被记住名字的不应该只有在世之人,还有为国敢于牺牲奉献的烈士也应该被铭记。
为此,在和年轻人谈论以后,李涛马上给家乡的负责人写信。他希望自己家乡的人能记住众多为国家牺牲的先辈,也希望把革命教育传承到青少年的身上。
果然,在接收到李涛的书信以后,家乡的人果真重视起来,并且告诉李涛,想要他回到家乡看一看。
看着来信,李涛陷入沉思。自己的确很久都没有回到家了,自从战争打响以后,他东奔西走,每一天都沉浸在战场上。
思乡之情早就淹没在炮火之中,如今国家稳定,的确有了想要再次回到故土的想法。
李涛欣然同意,在1957年,李涛再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
记忆接踵而来,李涛每走一步,都会回忆起自己的过往。他想到自己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想到了那时候自己就已经开始研究革命的思想。
更回忆起自己知道爱国运动兴起时,自己当时的兴奋,更记得自己当时迫切的想要加入共产党。
终于,李涛来到了自己真正生长的地方,虽然是农村,但放眼望去却是一片祥和景象。
李涛颤抖着双手,他记得曾经这里闹过匪患,记得这里破碎不堪。没想到30年不见,家乡居然变化如此之大。
邻里乡亲看到李涛回来,顿时都围了过来。他们自然是知道李涛的名字,也为李涛赶到骄傲和自豪。
孩童怯生生的看着李涛,他们只是听说过李涛,没想到居然还会有见到真人的这一天。
看到周围都围满了人,李涛的警卫员警惕的拿起枪。果然,乡亲们都害怕的不敢再上前。
李涛拍了拍警卫员,让他们放松,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家乡,邻里乡亲都是自己人,无需如此紧张。
警卫员听话的收起枪,大家这才敢再一次的围上来,叽叽喳喳的说着家乡的变化。
看着眼前的景象,李涛心感欣慰,自己走上革命路线是对的,自己曾经往日的付出也是对的。这一刻的他,眼前景象重叠。
一个是炮火连天峥嵘岁月,一个是稚嫩孩童快乐玩耍的景象,最终它们合而为一,变成了眼前的画面。
就在李涛恍惚之际,李涛见到了自己的三叔。三叔看到李涛,未语泪先流,因为他太知道李涛走到如今这地步,付出了多少。
李涛的峥嵘岁月1905年,李涛出生了。李涛在年幼的时候并没有吃过太多苦,他的家境还不错,可以让李涛无忧无虑的上学。
李涛对于知识掌握的透彻,在学校里可是一等一的好孩子,然而国家这个时候却岌岌可危。
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兴起,这个思想顿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年轻人纷纷站起来想要反抗当时的封建社会,然而他们却都遭受到武力镇压。
当时的李涛已经20岁了,他依旧是满腔热血的少年。李涛在这成长的20年里,自然明白国家底层百姓的艰辛。
他痛恨黑暗的社会,痛恨不见光明的未来,为此李涛也参加了爱国运动。
可当时他们势力薄弱,军阀的加入导致李涛的爱国运动并没有完成,碍于上面的压力,李涛不得不离开学校。
可这个结果令李涛有些难过,他的父母都是教书人,为此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李涛。可就在李涛13岁的时候,父亲离世,他能上学都是靠着家里这几个叔叔的帮忙。
然而此时的李涛却丢失了学业,这也让李涛有些愧疚了。但李涛转念一想,他为的是底层百姓,为的是不公的社会,为的是璀璨的未来。
于是李涛在1926年直接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择彻底的投身建国事业中。
没想到,李涛加入我党以后,如鱼得水,他的能力就连毛主席都敬佩,有时候排兵布阵都需要问过李涛的意见。
李涛能有如此成就,和他的多次作战也有一定的关系。当时战争频繁发生,敌人的部队追着革命军不肯放手,第一次围剿即将发生。
李涛见状,马上投身进入反围剿中。多年来读书学到的知识并不是白学的,李涛会看地形也懂得如何作战指挥。
反围剿过程中,李涛带领着士兵直接冲入敌人的指挥部。这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决定,但是李涛完全有信心能拿下。
果然,一切都按照着李涛预想的发展。很快指挥部就被李涛和他的士兵占领,敌人的火力就这样少了一半。
但即便胜利了,也不能掉以轻心,李涛又一次带领着士兵进行突击作战。
然而敌人并没有放过他们,第二次围剿又发生。经历过第一次的失败,这次敌人明白了一定要稳扎稳打。
李涛发现敌人的作战策略有所改变,却并没有改变我方的作战计划。他们依旧延续着之前的诱敌深入,没想到敌人果真再次上当。
敌人连续的三次围剿计划李涛都参与其中,而且每一次他都能带领着士兵打出漂亮的反围剿。李涛在战场上,可谓是逢战必胜。
可好景不长,漫漫长征路即将开始。李涛在长征路途上表现优异,再加上之前他有着出色的成绩,党中央决定授予李涛更高的职位。
李涛得知这个一消息以后诚惶诚恐,他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又认为党中央有很多资历老的将领,自己还太年轻,不适合。
然而刘伯承等人知道李涛的顾虑后哈哈大笑,他们认为李涛才算是最有资格的。
作战经验丰富不说,他本人性格也好,从来没有因为官大去“压”人。而且李涛十分心疼大家,当时作战环境不好,士兵们生活都很辛苦。
被子都是窟窿,甚至饭菜有时候都吃不饱。大人尚且能挺住,孩子却饿得哇哇大哭。
后来李涛和叶剑英听从毛主席的指令,开始学着种地缝补衣服,他们的生活才发生了转变。
事后大家都表示,没想到作战能手的李涛在生活方面也很出色。
如此优秀的李涛为什么名声并不响亮呢?其实这和他后来作战发生了策略也有关系,因为后来的李涛逐渐站在后面,不在前线露面。
决胜千里之外在参加过大大小小多种战役以后,李涛对领兵打仗十分透彻,他真正的成为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后来的他基本上不怎么出面,只是在毛主席身边分析战场和敌情。有时候毛主席做出决定的时候,都要再三询问李涛。
有一次胡宗南带领着20万人马进攻延安,他们想的很好,延安可是革命圣地,如果这里被攻打下,就会击溃众人人的心里防线。
为了这一天,胡宗南特意等到了我军势力薄弱的时候。当延安的人马只有2万人,看着兵临城下的20万时,延安的将士们的确有些不知所措。
电报把消息传来的那一刻,大家也争吵不休,到底应该如何挺过去这一关。
这时候的李涛却并没有着急,他和敌人交手多年,现如今对敌人已经了如指掌。
其实李涛也明白,敌军只是数量庞大,其实他们内心不齐,矛盾颇深,只是一团散沙聚在一起而已。
不过这并不能掉以轻心,李涛思索再三,正面守卫定然不行,不如把人悄悄的转移走,等待援军的到来。
果然,按照李涛的计划进行后,当胡宗南他们进攻延安时,却发现自己落入圈套中。
与此同时,李涛还发现敌人分散在其他地方的兵力也是如此。他们都是看起来十分强大而已,实则人心不齐,就是一堆散兵而已。
李涛在结合了自己的部队人马进行分析,最后把报告都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到后大为赞赏,不断的称赞李涛。
有着这么一个方案,毛主席直接制订了作战计划。随着三大战役的打响,李涛也日夜不停的守在毛主席身边。
别看李涛没有上战场,但是在这三大战役中,他可是全程参与。每次出现了什么新的情况,毛主席第一个知道,李涛也会随之知晓。
如果战场上要发生作战变化,毛主席制订好以后也会率先询问李涛,想看看李涛能有什么意见。
李涛就在万里之外守着沙盘进行推演,一个决定就能决胜千里之外。为此相对于其他出名的大将,李涛的名字反而并不是很闻名。
但大家都明白,李涛在作战也付出了不少,尤其是李涛的家乡,他们更为李涛骄傲自豪。
这一次李涛重新返回家乡,他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要见见他。
李涛见识过邻里乡亲过后,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漫步走在家乡的土地上,此时的气味不再是硝烟的味道,而是土木的芬芳。
结语在往日的峥嵘岁月里,李涛见识过断壁残垣,见识过炮火连天,见识过生离死别。这一次他看到如此欣欣向荣的农村,李涛也认为自己的付出有意义。
朗朗的读书声从学校里穿出来,和平鸽一阵阵飞过。李涛感受着和平的气息,听着老师们讲解各位英雄先辈的事迹。
革命的路途已经成为过去式,和平与美好还是未来式。但是李涛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明白,未来并不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