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中心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粤城时刻 2个月前 (11-08) 阅读数 39 #社会

在唐代诗坛上,李贺的才华如流星般璀璨却转瞬即逝。

他的一生坎坷多舛,曾满怀诗才入京应试,却因流言蜚语无奈放弃。

仕途的失意和生活的悲凉使他转向诗作,将内心的愤懑和孤独一一融入字句之中。

面对命运的多舛和生死无常,李贺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写下千古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句诗字里行间,充满苍凉,令人深思,成为唐朝文人雅士争相传诵的佳句。

整个盛唐文人皆苦思冥想,唐朝之后的五代也无人解答,最终竟等到了北宋,才子石延年才为它找到下句。这句诗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韩愈与李贺的交往

公元810年春,韩愈手持笔墨,倾注心力于书写一封信件,此信将递往远在昌谷的李贺手中。

韩愈在信中用诚挚的言辞表达了对李贺的赞赏与期望,希望他能够南下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尽管李贺对应试之事向来兴趣缺缺,但韩愈的鼓励使他不禁重思自己的未来。

信中,韩愈详细描述了科举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未来可能带来的影响,他以前辈的身份,劝诫李贺不应仅满足于小圈子内的赞誉,而应拓宽视野,于更广阔的天地展示其才能。

李贺最终决定接受韩愈的建议,准备赴京参试。

为此,他开始梳理自己的诗作,同时查阅古籍,研习应试技巧,希望能够在浩大的科举舞台上有所作为。

李贺的家人也开始为他的远行准备行装。

数月后,李贺踏上了前往长安的道路。

长安,作为帝都,每年都吸引着无数才子前来应试。

进入长安后,李贺首先寻访了韩愈。

两人在韩愈的书斋中见面,韩愈详细询问了李贺的准备情况,并亲自为他指点了一些应试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李贺应试之初遭遇困境

同年冬天,李贺按照韩愈的安排,终于抵达长安,满怀期待地参加河南府试。

府试的地点布置得十分严谨,四周布满了官员和监考,气氛庄重而紧张。

李贺步入考场,深吸一口气,在试卷上写下了他精心准备的作品《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

在这篇作品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十二个月份的美景与节庆,笔锋流转,将节气中的景物和人们的欢愉生动地展现于纸上。

考试结束后,考官们细细品读李贺的作品。韩愈作为评审之一,看着这位年轻才子的答卷,不禁欣慰地点头,对李贺的才华大加赞赏。

其他考官也纷纷表示李贺才思敏捷、才气非凡,认为他的文章与众不同,表现出色,堪称一流。

很快,李贺在府试中的优秀表现引起了长安文人圈的关注,人们议论纷纷,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有人甚至称他为“才子李贺”。

然而,李贺的出色表现却也引来了不怀好意的嫉妒。

一些士子眼见李贺年纪轻轻便获得了如此多的赞誉,心中不免生出妒忌之情,开始在京城中散播关于他的流言。

有人指出,李贺之所以能够轻松进入府试并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

这些人特意抓住“晋”字与“进”字的相似之处,暗示李贺是依靠特权才获得参试资格,企图以此抹黑他的清白。

流言迅速传开,甚至有士子在府试结束后于长安街头议论李贺的“嫌名”,令不少人对他的成绩产生了质疑。

韩愈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愤怒。

他亲自出面为李贺辩解,先是仔细查阅了相关律法与典籍,试图从法律角度证明“晋”字和“进”字虽有音相似,却并无实际关系,按律法并不构成“嫌名”,也与李贺的科举资格毫无关联。

他还找到一些与李贺相熟的官员,说明李贺的才华是真实存在的,并非依靠任何外力得到的。

但尽管韩愈竭力反驳,流言仍然在长安传开,甚至开始影响到李贺的声誉。

面对满城的流言,李贺最终决定离开考场,放弃这次科举考试,拒绝在流言中继续停留。

李贺的流亡与诗作

这趟离京的旅程成为他抒发心境的灵感,李贺提笔写下了《出城》一诗,借此记录自己内心的波澜和无奈。

诗中描绘的景象充满寒意,意在表达这段失意的生活经历。

回到昌谷后,李贺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他开始重拾笔墨,整理诗稿,但这一切并未让他彻底忘却科举的失败和长安的往事。

然而,就在他回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贺再度接到消息:长安的文人朋友们依然关心着他,韩愈尤其忧心李贺的近况,时常通过书信鼓励他,希望他不要因一时挫败而放弃才华。

于是,在811年十月,李贺决定再度踏上前往长安的旅途。

他一路途经洛阳,暂时在此歇脚,不久便传来韩愈和皇甫湜即将来访的消息。

韩愈和皇甫湜从长安赶至洛阳,专门探望李贺,他们三人在洛阳的古老街巷中相见。

当晚,李贺在客舍中设宴招待两位前辈,酒过三巡,大家的谈话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韩愈和皇甫湜开怀畅谈,韩愈还讲起一些长安文坛的趣闻轶事,以此宽慰李贺,希望他能放下心中的不快。

李贺对两位前辈的关怀十分感激,席间,他作了一首《高轩过》作为回赠,以表达自己对两位前辈慰问的谢意。

几天后,李贺决定继续上路,韩愈和皇甫湜一同送他到洛阳的仁和里坊,三人在坊中的宅院话别。

韩愈叮嘱李贺保重身体,不论未来遇到何种境况,都不要轻言放弃自己的诗才与志向。

皇甫湜也语重心长地劝他要坚守本心,终有一天会得偿所愿。

分别时,李贺特意留下了一首诗作《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纪念这段相聚的时光。

官场挫折与诗意抒情

811年,李贺凭借父荫获得了奉礼郎的官职。

然而,官场中的沉闷、应酬的繁琐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每日面对的多是官方文书的事务,少有诗词酬唱的机会,更缺乏真才实学的同道之人。

官场生活的单调与压抑逐渐让他对仕途失去了期望。

在此期间,李贺的妻子突染重病,医治无果,不久便离世。

妻子的去世使李贺倍感孤寂,他更加沉浸在诗词创作中,将对世事的哀愁和个人的痛苦都寄托在字句之中。

在这段寂寞而哀伤的生活里,李贺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他借金铜仙人之口,叹息着“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很快在文人之间传开,成为被传诵的佳句。

其言辞的苍凉与意境的悠远让无数文人心生共鸣,大家纷纷引用,甚至有文人尝试为它对上合适的“下联”,但始终没有找到让人满意的答案。

即便到了唐代末年,众多文人依然在探索合适的对句,甚至将其作为难题一再思索,依旧无人能应。

直到数百年后的北宋年间,才子石延年在经历一番仕途坎坷之后,读到李贺这句诗,感触良多。他设身处地揣摩李贺当时的心情,最终对出了一句“月无长恨月长圆”。这句下联尽管难以完全达到“天若有情天亦老”的高度,但与其形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石延年的对句以月亮的圆缺隐喻人世间的缺憾与圆满,虽不如李贺之句那般震撼,却也被后人视作合适的对仗。

李贺的名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逐渐成为了一个传奇的存在,许多后世文人都尝试以不同方式解读这句诗的含义,尤其是近现代以来,李贺这句诗逐渐成为对人生艰辛、世事无常的感慨名句。

现代著名的领袖毛主席在其诗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便引用了这一句,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这句诗,毛主席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认识,借用李贺的文字让诗句更加厚重。

李贺晚年的凄凉与遗作

816年,李贺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潞州完成了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服务的最后一段日子。

这段时间里,李贺曾协助处理文书、筹划文案,但郗士美的讨叛之举终究未能奏效,反而局势愈发混乱。

郗士美在潞州苦撑无果,逐渐对局势失去信心,最终选择了告病回洛阳。

郗士美的离开使李贺失去了依靠,李贺只得带着满腔疲惫,踏上归途,回到他再熟悉不过的昌谷故居。

归家之后,李贺的身体状况已经

大不如前,长途跋涉加上长期的劳累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他回到昌谷后的这段时日里,面对案牍,他仔细审视自己这些年来的诗作,从构思到文字,无不一一审视,精雕细琢。

这段时日里,李贺的亲人也会时常出现在他的书房门口,默默地注视着他,看着他那孱弱的身体,但却始终无法劝他多加休息。

邻里乡亲偶尔拜访,见到他伏案的样子,也不忍打扰,只轻声询问几句便悄然离开。

不久后,李贺的病情加重,最终他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

参考资料:[1]周子渝.李贺诗歌“游戏精神”浅探[J].南腔北调,2024(2):84-91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粤城时刻

粤城时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