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神兽,与“龙”“凤”“龟”“貔貅”并称为五大瑞兽。
麒麟长什么样呢?据说是鹿身、马足、牛尾、独角,全身覆盖着鳞片,色彩斑斓,有时还会带有翅膀。
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王者至仁则出”,意思是只有你是圣君名主,麒麟才愿意出现。
神兽不轻易现身,历史上记载的“麒麟”出现过寥寥几次:
春秋末期鲁国西境大野泽地抓了一只麒麟,孔子还亲往察看,并将此事写进了《春秋》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汉武帝也抓了一只……
不过古代没有照相机,咱也不知道他们抓的“麒麟”都是啥模样的。
到了明成祖时期,下西洋的郑和也带回来了祥瑞“麒麟”,朱棣可兴奋坏了:终于可以证明我是得位正当的天选之君了!
朱棣专门在奉天门接待“麒麟”,还让群臣调动才华写贺表,更让画家给神兽画了画像。
不过,现代人打开这幅名为《瑞应麒麟图轴》的画作都忍不住笑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01
我们印象里的太监都是一群娘娘腔,但是郑和却是一个有智略、知兵习战的太监。
郑和本姓马,年轻时就从侍燕王朱棣,后来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升任为内官监太监,还赐姓“郑”。
很多人疑惑,明朝的国姓不是朱吗?为啥赐姓却是郑?
在古代,皇帝赐的姓氏并不总是国姓,有时也会根据其他因素赐姓,据记载,因为郑和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的英勇表现才得了“郑”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姓。
等到朱棣成功夺位后,就开始着手派遣正当壮年、卓有才干的郑和远航西洋。
1405年(永乐三年)开始一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七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
朱棣为啥这么急着派人下西洋呢?
虽然口口声声自己是正当继承了老爹朱元璋的皇位,但朱棣还是心虚啊,人一心虚就努力想证明自己,所以又是亲征漠北,又是编撰《永乐大典》,各种励精图治。
派遣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与海外诸国建立友好关系,展现大明国威,也是朱棣的重要工作事项。
当然,也有传言朱棣想顺便让郑和去海外暗中寻找大火中失踪的侄子建文帝。
郑和确实不负众望,不仅对外传输了优秀先进的中华文明,也让来华朝贡的国家数量和范围大大超过历朝历代。
于是,很多原来没有的“稀奇”朝贡品也跟着来了。
02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在榜葛剌(今孟加拉)和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发现了一种他从没见过的大型动物。
《明史》里也记载了,这动物“前足高九尺,后六尺,颈长丈六尺有二,短脚牛尾鹿身。”,与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极为相似。
当地人还解释说这动物叫作“Giri”,这音译过来不就类似“基林”(麒麟)吗?郑和也是懂朱棣的,这样的祥瑞带回大明,正好可以证明朱棣是天命所归啊!既然大明皇帝喜欢,西洋各国为表臣服纷纷献宝,带着“麒麟”飘洋过海就来了。
等麒麟到了明朝,满朝上下一片轰动。这么高大威猛的动物还第一次见到,而且它还长得像鹿又不像,有蹄子、有角、有尾巴,鳞片倒是没有,但也有斑点,麒麟就是“四不像”,这动物不就是麒麟降世么?朱棣龙颜大悦,亲自接见了“麒麟”,还命宫廷画师记录下这一天大喜事。
这还不够,朱棣又命当朝学士们作诗以记之,让素有“当朝王羲之”的书法家沈度,在《瑞应麒麟图》上作序,调动全身文采来吹捧这神兽降世的盛况。、
看看大学时们都是怎么吹的,闻名宣德、正统两朝的“三杨”之中的杨荣、杨士奇都曾写诗赞颂。
时任翰林学士的杨士奇,写了首《西夷贡麒麟早朝应制诗》:
班朕文武齐鵷鹭,庆合华夷致凤麟。圣主临轩万年寿,敬陈明德赞尧勋。还有杨荣写的《瑞应麒麟诗(有序)》:且四灵以麒麟为首,王者至仁则出。又云,中国有圣人在位,则至。盖非世之所恒有者。
大明朝集体兴奋,简直陷入了“麒麟狂欢”。在永乐年间,“麒麟”热度持续不衰,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会采购一些“麒麟”回来。明朝的官服上会绣有麒麟,而这些麒麟大多是“鹿身蹄形”,跟进贡来的这种动物很像。作为现代人,你可能早就一眼看出来了,什么“麒麟”,这不就是长颈鹿吗?但老祖宗们不懂啊,由于信息闭塞和对外界生物认知的局限,人们将长颈鹿误认为是传说中的麒麟。
最重要的是,大明王朝的统治者——朱棣希望它是“麒麟”,是证实自己合法地位的“祥瑞”,那它就只能是麒麟了。
当时外国使节前来朝贡时,也热衷于带“麒麟”来,毕竟只要有“麒麟”,赏赐那是大大的。
不过,长颈鹿做“麒麟”代言人的时间也不长,到了清朝,人们对长颈鹿的认知回归理性,不再叫它“麒麟”,而是“鹿豹”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