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官方入口 毛主席视察黄河,发现一起义军官正在修河堤,大喊:毕营长!

秋水清崖 2周前 (12-09) 阅读数 10 #推荐

毛主席视察黄河,发现一起义军官正在修河堤,大喊:毕营长!

1952年10月30日,黄河岸边发生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相遇。当时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毕占云,正带领官兵在黄河东坝头抢修因鼠患而损毁的堤坝。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主席的专列来到了兰坝支线。谁也没想到,一位高级军区将领会亲自带队修堤,更没想到会在这里与毛主席重逢。这一幕将我们的记忆带回到25年前——1927年,当时还是营长的毕占云,带领126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投奔井冈山,从此追随毛泽东、朱德的红色革命事业。这次在黄河岸边的重逢,不仅是一段动人的往事重现,更展现了一位将领全心为民的崇高品格。

少年遭遇显初心

1903年,四川广安县禄市乡一个贫苦的农家迎来了新生命。这个婴儿就是毕占云,他的出生并未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多少欢乐。

三岁那年,毕占云的父母相继因贫病而亡,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叔叔一家将他收养,虽然自家生活也十分艰难,但依然将他视如己出。

贫寒的家境让年幼的毕占云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识字。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主动承担起放牛割草的重担,靠着剩饭剩菜果腹度日。

这段苦难的童年经历在毕占云心中埋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1920年代初期,他离开家乡,被编入了阎仲儒的部队,开始了军旅生涯。

军队生活让毕占云见识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黑暗。高级军官欺压下级,下级军官殴打士兵,士兵欺凌百姓,这种严重的等级压迫让他对军阀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1927年,毕占云凭借军事才能被任命为湘军总师新八军团三师八团二营营长。他的营里有两个连队的连长是武汉军政学院的毕业生,都是共产党员。

这两名共产党员在部队中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右派告发。师长阎仲儒下达密令,要求毕占云将这两名连长处死。

面对这道命令,毕占云没有盲目执行。他将两名连长叫到营部,将密电内容告知他们,并给予一定钱财让他们连夜逃离。

这一决定让毕占云开始正面接触共产党的革命思想。通过与被红军释放的俘虏交谈,他逐渐了解到红军爱民如子的优良作风。

朱德和陈毅以四川老乡的身份给毕占云写信,揭露了蒋介石利用他们打击异己的阴谋。这封信让毕占云对革命事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毕占云亲眼目睹了旧军阀的腐朽,也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军队的崛起。这段经历为他后来投奔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决策投奔井冈谱壮志

1927年10月的一天,毕占云站在桂东县城的城楼上远眺井冈山的方向。驻扎在沙田和寨前镇的部队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即将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这段时间,毕占云和部下们频繁接触到红军释放的俘虏。这些重获自由的士兵不约而同地赞扬红军优良的纪律作风,他们讲述着红军如何善待俘虏,如何关心百姓疾苦。

在与红军的几次交手中,毕占云发现红军战士们作战勇敢,指挥有方。他们不同于其他军阀部队的散漫,展现出一支革命军队应有的战斗力和组织性。

来自朱德和陈毅的信件更坚定了毕占云的决心。信中说到:"蒋介石借红军之手消耗你们,最终将坐收渔翁之利,你们为何要与真正为民请命的红军为敌?"

10月26日凌晨,浓雾笼罩着桂东县城。毕占云带领126名官兵,携带武器弹药,悄然向井冈山方向进发。

行军途中,毕占云格外谨慎。每到一处,他都派出侦察兵仔细查看地形,防止国民党军队的追剿。

部队来到唐湖附近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毕占云命令部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暂作休整,同时派出联络员寻找红军的踪迹。

这支队伍的情况很快传到了井冈山根据地。红军派出了一支小分队,在唐湖地区接应毕占云的部队。

双方见面时,红军战士们张开双臂欢迎这支投奔革命的队伍。红军的代表向毕占云介绍了通往井冈山的安全路线。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毕占云的部队被分成几个小组,由红军带领走不同的山路向井冈山进发。他们趁着夜色,穿越崎岖的山路,向着革命圣地迈进。

在这段艰难的行军路上,红军战士们主动帮助毕占云部队的同志们扛枪背包。这种战友情谊让投诚的官兵们深受感动。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毕占云终于带领部队到达了井冈山茨坪。山上的红军战士列队欢迎,敲锣打鼓为他们庆祝。

这支投奔革命的队伍,为井冈山根据地带来了宝贵的武器弹药和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选择展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吸引力。

在茨坪,毕占云见到了朱德、陈毅等红军领导人。他们热情接待了这位来自四川的老乡,共同探讨了革命战争的前景。

从此,毕占云和他的部下们正式加入了工农革命军的队伍。这次投奔井冈山的行动,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为中国革命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黄河险情显将军本色

1952年的深秋,黄河东坝头传来了紧急消息。连日来的鼠患严重损坏了河堤,如果不及时处理,将给沿岸百姓带来巨大威胁。

地方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行动迟缓,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河堤的情况日益恶化,当地群众对此忧心忡忡。

身为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毕占云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作出部署。他调集了驻扎在附近的部队,准备紧急抢修河堤。

当时正值寒冷的季节,河水冰凉刺骨。毕占云没有因为自己的职务而躲在温暖的办公室里发号施令。

他带领一支抢修队伍赶到现场,脱掉军装外套,亲自跳入齐腰深的河水中。官兵们看到司令员都亲自动手,士气顿时高涨。

抢修现场一片繁忙,战士们扛着沙袋,运送石块,加固堤坝。毕占云站在最危险的位置,指挥抢修工作。

他不时走到各个抢修点检查进度,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在他的带领下,抢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就在这时,一列专列停在了不远处的兰坝支线上。毛泽东主席正在进行黄河沿岸的视察工作。

透过车窗,毛主席看到了河堤抢修的场景。他注意到一位将军模样的人正站在河水中指挥抢修。

走近细看,毛主席惊讶地发现这位将军竟是25年前在井冈山时期就认识的老战友毕占云。当年那位年轻的营长,如今已是位高权重的将领。

毛主席走到河堤边,向正在忙碌的毕占云大声喊道:"毕营长!"这一声呼唤,让在场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这声"毕营长"的称呼,既是对往昔革命岁月的深情回忆,也是对毕占云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赞扬。

毛主席随后来到抢修现场,详细了解了河堤受损的情况。他对地方部门的工作不力提出了批评,同时对军队及时行动予以肯定。

在毛主席的关注下,更多的人力物力被调集到抢修现场。军民同心协力,终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河堤的加固工作。

这次抢修事件成为了一堂生动的作风教育课。它展示了人民子弟兵心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军人的责任担当。

面对险情,毕占云没有推诿塞责,而是带头冲在最前面。这种实干精神,正是革命军人应有的本色。

一生为民写春秋

黄河抢修事件后,毕占云继续在华北军区担任重要职务。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人民的军人。

1953年,华北地区遭遇严重旱灾,许多地方出现绝收。毕占云带领军区机关干部深入灾区,组织部队支援救灾。

他走访了数十个村庄,实地了解灾情。在他的协调下,军区调集大量粮食和物资,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毕占云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组织多次要求他休养,但他总是推辞,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1956年春,他在一次基层调研途中突发脑溢血。送医后虽然得到及时救治,但身体机能受到严重影响。

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关心军区建设。在病床上,他还不时询问部队的情况,为基层建设出谋划策。

1957年,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批准他离职休养。临别前,他向战友们叮嘱:要永远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子弟兵。

回到家乡四川广安后,毕占云并没有享清福。他经常接待来访的老战友和群众,继续关心地方建设。

当地政府想要给他修建一座舒适的住宅,被他婉言谢绝。他表示自己就住在普通的房子里,和群众住得近些好。

1958年秋,广安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虽然身体虚弱,毕占云仍主动请缨参与防汛抗灾。

他拄着拐杖来到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一幕让人们想起了当年黄河堤坝抢修的情景。

1960年冬,毕占云的病情突然恶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询问家乡的建设情况。

1961年1月15日,这位老革命家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人民。临终前,他将自己积攒的全部积蓄捐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

毕占云去世后,人们自发组织悼念活动。许多当年在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专程前来送别。

在追悼会上,人们回忆起他一生的点点滴滴:从投奔井冈山的年轻营长,到黄河岸边抢修堤坝的将军,再到晚年仍心系群众的老革命。

广安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乡贤,在当地建立了毕占云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和珍贵的历史照片。

每年清明节,都有众多群众自发前来祭奠。人们缅怀这位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家。

他的事迹被编入教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新一代革命军人从他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

毕占云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军队,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秋水清崖

秋水清崖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