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漫步在江苏如东县的街头,映入眼帘的是成群结队的银发老人,年轻人却犹如凤毛麟角。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称号的地方,如今竟沦为了一座"老年城"!
数据会说话:从1954年到2010年,短短56年间,这座小城的出生率暴跌了86.9%,堪称断崖式下跌。
2022年,更是迎来了人口负增长的至暗时刻,新生儿数量已经少于离世老人。
这般触目惊心的转变,不禁让人深思:当年那个"模范县"的光环,究竟值不值得?
记忆中热闹非凡的如东县,如今却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
步入县城,萧瑟之感扑面而来,曾经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区,现在门可罗雀。
最让人唏嘘的是那条曾经飘香四溢的美食街,如今冷清得连个觅食的人影都难寻。
走进工业区,眼前的景象更是令人心酸: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大多都已是满头白发。
这些本该含饴弄孙的老人们,却还在为了生计挥汗如雨,谁说不是一种无奈?
县里的大型超市更是惨淡经营,有的甚至已经拉上了闭门谢客的铁门。
究其原因,还不是青壮年人口的锐减导致消费力直线下滑!
留守的老年群体消费能力有限,市场萎缩已成必然,曾经的经济活力荡然无存。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人口结构失衡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逐步显现。
没有了年轻人,工厂缺乏劳动力,商铺少了消费者,城市失去了活力。
这座曾经因计划生育政策而引以为傲的小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空心化"危机。
各行各业仿佛都被按下了"减速键",经济发展更是步履维艰。
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这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它昔日的光彩。
说起如今这座"空心化"小城的由来,就不得不回到上世纪70年代那段历史。
1973年,"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口号,像一阵旋风席卷全国。
而在这场全国性的运动中,如东县就像个争当班长的"小学生",处处都要做到最好。
你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政策执行?大错特错!
如东县玩起了"创新",搞出了一套堪称"史诗级"的积分制管理办法。
这个积分制简直就是"魔鬼"的发明:把计划生育和农村集体利益绑在一起。
一人超生,全村遭殃!这招儿"狠"得让人咋舌。
就这样,如东县成了全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优等生",把一面"模范县"的锦旗稳稳拿到手。
然而,成绩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数字:从1954年到2010年,整整56年间。
在这段时期,如东县的出生率就像是坐上了"过山车",一路狂跌86.9个百分点!
如此"优异"的成绩单,让当时的领导们笑逐颜开,可谁又能想到。
这份"荣誉"背后隐藏的代价,竟会在半个世纪后如此沉重地砸向这座小城。
那些曾经拍手称快的政绩,如今看来不过是一场华丽的"乌龙"。
历史总是具有讽刺意味,当年的"金牌"政策,现在却成了紧箍咒。
这哪里是什么"模范",分明是在透支城市的未来!
面对当年政策带来的恶果,国家也在积极寻求改变。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终于姗姗来迟,可如东县的出生率却依旧低迷不振。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就藏在每个年轻人的苦恼里。
要说养娃,简直就是个无底洞,钱包永远都填不满!
房价像是吃了催长素似的蹭蹭往上涨,一个小区门口的价格牌就能把年轻人劝退。
教育投入更是让人直呼"太南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哪个不是要花个小几十万?
别说二胎了,能养活一个都算是"赢家"了!
更要命的是,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宣传早就在人们心里种下了"只生一个好"的种子。
这颗种子现在都长成参天大树了,哪是说改就能改的?
如东的年轻人早就被大城市的霓虹灯吸引走了。
留不住人才的小城,还指望人家回来生娃?这不是白日做梦嘛!
薪资水平跟不上,发展空间有限,年轻人都选择用脚投票。
这座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场无声的人才外流,青年才俊纷纷选择到大城市寻找机会。
在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夹击下,生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选择。
如东县的今天,就像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我国人口政策走过的崎岖之路。
回望历史长河,从建国初期的"人多力量大",到严格的计划生育。
再到如今的全面开放生育,这一连串的政策大转弯,折射出的是决策者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演变。
如东县用半个世纪的沉浮,为我们上演了一场活生生的社会实验。
这场实验的代价太过沉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它警醒我们,人口政策绝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更不能是拍脑袋的随意之举。
制定政策时,必须要像对待一株幼苗那样,既要顾及当下,更要着眼未来。
在追求政绩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每一个家庭的实际需求和感受。
人口政策关乎千家万户,容不得半点儿戏!
既然历史已经留下教训,未来的路,我们更要走得稳健而谨慎。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