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十大元帅、十大将以及众多上将、中将、少将等军衔荣誉各归其主,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授衔最初的名单上,陈毅并不在元帅名单之上,林彪排在第五位,粟裕位列第七。
因为当时陈毅已然担任上海市长,按照相关规定,已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通常不再参与军队授衔事宜。但在周总理的极力举荐之下,陈毅最终被评为元帅,而粟裕则被授予大将,且名列大将之首。
有人说,以粟裕将军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言,仅仅授予大将之衔,似乎略显偏低了,甚至觉得他完全具备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资格。而且,这种观点并非局限于党内军内,就连党外高层的民主人士邵力子、黄炎培等,也秉持着相同的认识,他们还专门向中央建言,认为粟裕“是可以当元帅的”。
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也曾回忆起相关情况,原来中央最早的时候确实是打算给粟裕授元帅衔的。在中南海的一次重要会议上,毛主席更是明确提出要给粟裕授元帅衔,并且毫不吝惜地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称赞道:“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令人尤为钦佩的是,面对这样难得的契机,粟裕将军竟先后三次辞让。毛主席对此夸赞有加,提及粟裕在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这一关键要职,1948年又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重任,如今再辞让元帅衔,其展现出的高风亮节与人格魅力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不过,授予军衔一事,尤其是像元帅、大将这般高级别的军衔,并非仅仅只考量战功这一个维度,还需要全方位、综合地去权衡资历以及历史贡献等诸多复杂因素。
1955年大授衔之时,彭老总却对此持有坚决反对的态度。老总在写给党中央的军衔评定报告中清晰明确地指出,唯有在土地革命时期,成功开辟过革命根据地的人,才有资格被授予元帅军衔,而粟裕将军从这一条件来看,显然不符合要求;除此之外,粟裕当时也并非军委委员,从行政级别等综合层面考量,授予他大将军衔相对而言更为合适。
当年在筹备抗美援朝作战之时,出征朝鲜的主帅人选也曾经历了一番波折。起初,毛主席考虑让林帅挂帅出征,可林帅并不同意发动抗美援朝战争,言辞之间多有推辞之意。
于是,毛主席便退而求其次,又想到了粟裕,粟裕对此并无二话,欣然接受这一重任,可无奈当时他身体欠佳,正在青岛疗养,毛主席实在不忍心让他拖着病体奔赴战场,只好作罢。最终,是彭老总挺身而出,带领志愿军出国作战,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指挥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将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成功守住了中国的“东大门”,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与和平。
1958年5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那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他因积极学习苏军经验,竟被无端批判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进而遭受了极为严厉的批判。仅仅三个月后,中央做出决定,解除了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将他调任为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就这样,粟裕将军无奈地离开了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领导层,告别了那个他曾挥洒诸多心血、施展军事才华的重要舞台。
其实,若单论军事能力,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在很多元帅之上,这一点是诸多熟悉军事历史的人都公认的事实。可令人费解的是,除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几年时光,在此后的日子里,粟裕将军的仕途却屡屡遭遇不顺,这背后的缘由实则颇为复杂。
先是在那次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受错误批判,继而被解除总参谋长这一关键职位,彻底离开了军队的领导核心岗位。虽说后来也曾协助周恩来总理分管铁路、交通、邮电等各项工作,但明眼人都能轻易看出,他已然被边缘化了,在诸多事务中很难再发挥出如往昔那般关键且重要的影响力了。
陈赓作为粟裕的战友,对其中的复杂情况洞若观火,也曾对粟裕作了善意的提醒。陈赓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粟裕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粟裕将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与初心,刚正不阿。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学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