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物知识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国今天能够在世界上拥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和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密不可分,而在中国军事实力发展的过程中,氢弹的研发又是极为重要的节点。
1967年的6月17号,在这一天,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研发成功,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在氢弹的研发过程中功不可没。
由于氢弹研发的机密性,足足有28年家人不知道他在从事什么工作,在可以光明正大的站于人前之后,于敏愧疚道,他最亏欠的就是妻子。
一、“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任谁也想不到,之后被称为氢弹之父的于敏,在刚开始研究时,主题是与氢弹毫无关系的。
1951年,结束了在北大的学习历程之后,于敏极为顺利的进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时候研究所给于敏的研究主题是原子核。
在当时的中国,原子核是一个几乎没有人踏足过的领域,理论部分极度空缺,可是于敏硬是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啃下了原子核这块硬骨头。
也正是因为于敏的研究,中国才掌握了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使中国在原子核物理领域站在了国际前沿。
这个时候的于敏,在原子核领域说是功成名就也不为过,不过,钱三强找到了于敏,邀请于敏加入氢弹的理论探索。
对于于敏来说,加入氢弹的探索,相当于放弃在原子核领域的所有成就,在另一个空白的领域开始钻研,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于敏却几乎没有犹豫的就答应了,面对询问,于敏这样回答,“这不太符合我的兴趣,但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在氢弹的理论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计算的数据量是极为庞大,而那个时候中国的唯一一台可以运算的计算机在上海。
并且这台计算机,95%的使用时间要留给原子弹的研发,于敏带领的氢弹研究小组只能占据计算机5%的使用时间,而且使用时间段一般都在深夜,这也导致了研究组成员的作息混乱。
为了不耽误研发进度,于敏和他的同伴们咬咬牙,在不能使用计算机的时候,硬是用算盘计算尺这些常见的计算工具,在一点一点完善数据的计算。
为了计算出可以使用的数据,作息不规律是常有的事,到最后甚至患上了失眠,只有依靠安眠药晚上才能成功入睡。
索性皇天不负有心人,1965年的时,中国的氢弹研究终于理论上有了一些成果,可是这些理论是否可行呢?
为了验证理论的可行性,于敏和研究组的成员不远万里奔赴上海,开始了名为百日会战的探讨。
在切实证明理论的可行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将理论付诸实践,从条件艰苦的实验室离开,于敏和研究组的成员们又不远万里的来到了大西北,在这里进行核实验。
那个时候的大西北条件多么艰苦啊,飞沙漫天,随便吃一口食物里面都能吐出一嘴沙子,喝的水也没办法太挑。
更别提大西北肆虐的狂风,以及冬天零下30多度的低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1967年的6月17号,中国的氢弹试验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成功研发,中国花费的时间让世界惊叹只用了两年8个月,而那个时候科研实力强大如美国,跨越原子弹和氢弹的壁垒也用了七年。
1987年的时候,中国评选出了全国的劳动模范,为了让人们增加对劳动模范的了解,在劳动模范的名字和相片下面都有详细的人物介绍。
可是,明明于敏也在劳动模范之列,关于他的介绍却简短到了极点,“于敏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这个时候,哪怕获得全国性的表彰,于敏的信息也仍旧在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才解禁。
在解禁之前,足足有28年,于敏全身心的投入研发工作中,却不能为外人知道,更不能向家人,儿子,女儿倾诉。
不过中国却永远铭记于敏的付出,2019年授予了于敏共和国勋章,遗憾的是,在拿到共和国勋章之前的1月6日,于敏就已经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在被问及这一生的遗憾时,于敏总是怀念自己的妻子,坦言他妻子才是他最亏欠的人。
二、“我觉得我对不起她,我总是有许多愧疚。”
对于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的于敏来说,想要让他顺其自然,遇上一个喜欢的人谈一段恋爱,然后结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于愫作为于敏的姐姐也是深知这一点,和于敏在实验室,周围大部分是不修边幅的老爷们儿不同,姐姐是在托管孩子的保育院工作。
担心自己弟弟终身大事的于愫,几乎一眼就看中了保育院工作的那个年轻靓丽的姑娘,孙玉芹,并且成功的将她介绍给了弟弟认识。
孙玉芹并没有觉得于敏枯燥无聊,于敏也觉得孙玉芹活泼正好,没过多久,两人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58年,原本在保育院工作的孙玉芹,也顺顺当当的进入了于敏所在的单位从事行政工作。
两人不再分离两地,有了孙玉芹的支持,于敏更是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当中,不过相应的生活家庭里的琐事就全压在了孙玉芹身上。
那个时候于敏一家有五口人,除了夫妻二人以外,还有年迈的母亲,以及年幼的一儿一女。
5个人却仅仅只住在一个两居室里,屋子不大,除了书桌除了床就没有什么空间,转身都挺费劲。
而那一张书桌,不仅于敏的研究要用,儿子女儿放学做作业也要使用,当儿子女儿做作业时,于敏还要特意收起自己的研究材料,给儿子女儿腾出写作业的空间。
按照道理来说,在研究院工作的于敏,就算生活不是特别富裕,也不应该贫困到如此地步,其实这中间也另有隐情。
于敏的父亲和叔叔一起住在老家,家里一共九口人,本身就是不小的开销,况且父亲和叔叔的年纪已经很大了,无法找到很好的工作,而家里的小孩还没成年。
家里的九个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因此,从1951年开始在研究所工作之后,每次拿到薪水,于敏都会给老家寄钱,既是为了让老人可以好好的生活,也是为了让小孩能够放心的学习。
最开始于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员工资不高,后面工资高了又要养活妻子和儿女,可是于敏寄钱却从未间断,妻子孙玉芹支持丈夫的决定,虽然一家五口人生活拮据,但是并无怨言,当丈夫忙的时候,甚至还是孙玉芹去邮局帮忙寄钱。
于敏的工作很忙,这一点在于敏儿子和女儿对他的回忆中也可以看出来,在两个孩子的回忆里,一般都看不到父亲的身影。
就算父亲于敏回家,妈妈孙玉芹也会告诫两个孩子,不要去打扰爸爸,爸爸在忙工作的事情。
虽然教导儿子女儿不要去打扰于敏,可是身为妻子,孙玉芹却常怀担忧,丈夫天天在书桌前埋头计算,久而久之身体不会出事吧?
因此每到周末,或者一有空闲,孙玉芹总是热衷于带着丈夫去公园里放松运动。
虽然心是好的,但是于敏的所作所为总是让孙玉芹哭笑不得,一个没注意,于敏就到僻静出去算他的东西了,有一次甚至一算算了一下午,孙玉芹到处都找不到于敏,着急得不行。
丈夫很忙,但是由于于敏从事的工作保密性,孙玉芹一直不知道丈夫在忙什么,周围的邻居也常常对他们指指点点。
儿子,女儿也因为父亲的工作不明被同学嘲笑,这其中的压力与心酸可想而知,孙玉芹不是不想知道,只是看到丈夫为难的表情,便觉得丈夫肯定有什么苦衷,不必因为周围人的眼光而让于敏感到压力。
家是放松的港湾是休息的地方,他更希望于敏在家可以安宁自在,直到最后于敏的名字解禁,邻居才恍然大悟,原来老于从事的是那么厉害的工作。
于敏和孙玉芹,两个人恩恩爱爱,携手走过了一生,直到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带走了孙玉芹,那一天于敏沉默了好久。
回忆往昔,妻子总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和醉心研究的于敏不同,孙玉芹是一个相当活泼的人,非常喜欢出去旅游。
可是如果自己去旅游了,于敏怎么办呢?说不定就忙碌于研究,忘记吃饭,为了照顾于敏,孙玉芹的旅游计划只能一拖再拖。
于敏和孙玉芹两人的爱情没有太过的惊心动魄,可是却浸透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妻子死后的一次节目中,被问及对妻子的感情,于敏满怀歉意与感激,以诗作答,“报答平生未展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