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最新网址

嗨猪的家庭 1周前 (12-19) 阅读数 85 #育儿

孩子被欺负时

两位妈妈的做法截然不同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语言霸凌,大人会怎么办?

面对同样的情况,网上有两位妈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四川的一位妈妈,女儿告诉她自己被班上同学恶意起外号,她始终没当回事。直到最后女儿沉迷网络、不愿去学校了,她才发现孩子已经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还有一位妈妈,当得知女儿被班上的尖子生持续用语言攻击后,二话不说直接出手,第一时间在家长群里为女儿撑腰。

第一个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没有得到妈妈正向的反馈,最终让事态更糟糕。而第二个孩子,却被妈妈及时捕捉到了异常,最终拥有了最坚强的后盾。

前者有多让人心疼和遗憾,后者就有多幸运和幸福。鲜明的对比,看得人无限感慨。

不过在这里,并不打算就校园霸凌做过多的讨论,而是想说另外一个话题。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明明和孩子朝夕相处,他们却越长大越陌生,莫名其妙就不愿和父母交流了,莫名其妙就叛逆不服管了,莫名其妙就抑郁厌学了……

但孩子是忽然改变的吗?其实并不是。很多时候,是大人一再忽视了那些点滴积累的变化,直到问题暴露,可为时已晚。

养育路上,我们对孩子倾注了许多爱,却往往缺乏了最关键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学会看见孩子。

真正的“看见”

不止目光所及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生命的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但何为看见?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位母亲向心理咨询师求助,说自己的女儿好端端的,忽然就抑郁了。

为此,她特别想不通:“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大人都给买。日子过得这么幸福,怎么还会整天寻死觅活的?”

在交流过程中,女孩向咨询师表示,自己总感觉妈妈不在乎她。

这位母亲却极力否认:“我明明那么关心你,为什么你还是不知感恩?”

听到这里,女孩一下子爆发了:“你关心的除了吃饭和学习,还有什么?我不开心的事情,你在意过吗?从来没有!”

对于女儿的埋怨,母亲嗤之以鼻:“你人生现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如果不盯着,放任你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才是害了你!”

女孩当场就哭了。最后,母女俩不欢而散,咨询以失败告终。

或许很多家长会困惑,为什么自己已经对孩子掏心掏肺了,可孩子还是觉得被忽视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误解了“看见孩子”的涵义。

事实上,真正的“看见”不仅是目光所及,去关注孩子的仪表和温饱,关心他们的学业和健康。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网上有一段话总结得很好:

「那是看见孩子的情绪,理解到他们的感受,他们才不会攻击自己或者他人;

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明白了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他们;

是看见孩子的每一点努力和进步,为他们点赞,才能让他们对自己真正有信心;

也是看见孩子哪怕是不当的行为当中也有积极的那一点,才能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只有做到这些,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到被爱和接纳的滋味。

孩子难于管教的背后

都是因为不被看见

李玫瑾教授分享过一个案例。

山东有一个小男孩,父亲在外地打工。从八九岁起,他便开始到父亲所在的城市进行盗窃。

父亲在上海时,他跑去上海偷;父亲在南京时,他又跑去南京偷。

对此,父亲非常生气,每一次都在儿子犯事后严加管教,却无济于事。

那天,小男孩再次因为在车站偷钱被抓。当父亲赶到派出所时,他竟扭头对警察说:“警察叔叔,我在这个车站偷了3000块钱,按照这种情况,我可以进少管所了。”

这个孩子为什么屡教不改,还主动要求被少年管教?李玫瑾教授道出了真相。

原来,男孩的父亲为了挣钱长年不在家,一直缺席儿子的成长。

潜意识里,男孩特别渴望父亲的陪伴。可体现到行为上,他却用自暴自弃的表现在父亲面前刷存在感。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从来没有被“看见”过的孩子,在用极端的方式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著名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曾指出: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欺凌等行为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方向迷失。”

不被看见,孩子便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就像纪录片《镜子》里的几个孩子。

其中有个男生叫张钊,17岁便辍学在家。

父母都以为他是因为早恋所以无心学业,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面对老师,张钊袒露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是想读书的,也想去念大学,但学校让他感到压抑。

然而,对于儿子承受的压力,父母根本没有共情。记得有一次,当张钊试图向母亲倾诉时,母亲却冷淡地回应到:“那么多人都受得了,怎么就你受不了?”

在张钊印象中,从小到大,父母“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父亲跟他在一起“就是看电视”。他们对他内心的感受和渴望,无暇顾及也毫不在乎。

正因如此,张钊对父母彻底失望,干脆选择了破罐子破摔。镜头前他说:“他们不可能改变的,我已经放弃了对爸妈改变的希望。”

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孩子所有的负面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孩子行为出格、朝大人张牙舞爪,实际上那些异常表现都是在求救,是在向大人寻求认同、理解和帮助,只不过在表达需求时被局限了。

而只有当父母真正看见了孩子,才意味着接住了孩子抛出的求救信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孩子就有救了。

好的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写到:“有回应,就有了光,而看见,就是回应。孩子们的成长需要爱,需要被看见。”

换句话说,父母要想“看见孩子”,就是要做到对孩子处处有回应。

而这种回应并非流于表面的评价或应答。这也正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明明作出了反应,孩子却还是很受伤。比如:

当ta因为自己养的金鱼死去而痛哭流涕时,我们不以为意地说:“别哭啦,一条鱼而已,再给你买条一模一样的。”

当ta回来委屈地哭诉,说班上的女生不好相处,总是明里暗里说自己坏话时,我们不假思索地安慰:“别人说什么让她说好了,不用理会。”

当ta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刚刚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敷衍地夸奖:“真棒。你继续自己玩,妈妈这会儿有点事要忙。”

这些场景之下,那个孩子其实都没有被看见。因为回应的本质,是走进孩子内心,去读懂他们到底要的是什么。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跟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结,成为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真正的底气。

记得有人说:“父母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嗨猪的家庭

嗨猪的家庭

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