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注册开户 12岁小红军被土匪枪决前提出要求,马匪听后,不但放了他还给钱

早该尘埃落定 2周前 (12-10) 阅读数 0 #推荐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红三军"娃娃营"12岁小战士张金龙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伤愈后被马家军抓获,面对死亡威胁,这个稚嫩的红军战士没有哭泣求饶,而是说出了一句令在场所有人震惊的话。他说:"为什么要枪毙我?为什么不用刀砍我的头?这样可以节省一粒子弹去打日本人!"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一个12岁孩子对国家民族的大义担当,更让马家军官泪流满面。最终,这位马家军官不但放了张金龙,还给了他一些银元。这个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的真实故事,展现了红军战士即便是年幼的娃娃兵,也具有超乎寻常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大地战火纷飞。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工农红军展开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行动,企图一举消灭这支革命力量。

在这场殊死较量中,红军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战术来应对敌人的围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红三军特别成立的"娃娃营",这支部队的特殊之处在于战士们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三岁。

这些娃娃兵虽然年纪小,但他们都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过人的勇气。他们不仅能完成常规的战斗任务,更擅长执行一些特殊任务,比如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等。

红军长征开始后,这支娃娃营随着大部队一起转战南北。他们跋山涉水,穿越险境,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金龙的12岁男孩格外引人注目。他来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对革命充满向往。

为了实现参军的愿望,张金龙不顾家人劝阻,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在战斗中,他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和勇敢。

那时的中国,局势复杂动荡。除了国民党的围剿,还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在西北地区,还有以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为首的"西北三马"势力。

这些地方军阀虽然也参与抗日,但他们同时也在打击红军力量。他们控制着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成为红军北上抗日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红军决定实施战略性转移。他们要突破重重包围,打通与苏联的联系通道。

娃娃营作为红军的一支特殊力量,在这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个子小,行动灵活,常常能完成一些成年战士难以完成的任务。

这段时期,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采取了见人就杀的极端政策,而地方军阀势力也对红军進行围追堵截。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像张金龙这样的娃娃兵们依然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理想的火种可以在任何年龄的心中燃烧。

负伤幸遇山野好人家

红军长征途中,腊子口一役打得异常激烈。敌军居高临下,红军将士却要冒着枪林弹雨往上冲。

就在这场血战中,年仅12岁的张金龙不幸被敌人的冷枪击中了大腿。子弹的冲击力让他失去平衡,从陡峭的山坡上滚落下去。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山风凛冽。张金龙倒在荒无人烟的山坡下,身边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摇曳。

大腿上的伤口不断往外渗血,剧烈的疼痛让这个12岁的孩子几次昏迷又醒来。他想要爬起来追赶部队,但每动一下,伤口就会迸发出钻心的疼痛。

就这样,张金龙在山坡下躺了整整一天一夜。他的身体被寒风吹得僵硬,伤口因为失血过多而发白。

正当张金龙陷入绝境时,一位老猎户在山间打猎时发现了他。这位60多岁的老人二话不说,就把受伤的张金龙背回了家。

老猎户和妻子虽然年事已高,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小心翼翼地为张金龙处理伤口,用土法子帮他取出子弹。

这对老夫妇膝下无儿无女,把张金龙当成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们精心照料,日夜不离。

老猎户虽然住在深山,却也略通医理。他用草药为张金龙敷伤口,每天都细心地换药。

就这样,在老两口的精心照料下,张金龙的伤势逐渐好转。从最初连翻身都困难,到后来能够坐起来,再到能扶着墙壁走路。

虽然张金龙从未说明自己的身份,但老两口从他的军帽和伤势就看出了他是红军战士。他们不问,也不说,只是默默地照顾着这个从天而降的孩子。

山里的日子过得很慢,转眼就是几个月。在这期间,张金龙完全融入了这个质朴的家庭。

老猎户教他识草药,教他辨认山里的鸟兽,老猎户的妻子则教他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段时光,成了张金龙一生中最温暖的回忆之一。

等到伤势完全康复,张金龙已经能像往常一样活蹦乱跳。他开始考虑要重新找到部队,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就在张金龙准备向老两口告别的前夕,一队马家军突然闯进了这个平静的山村。他们挨家挨户地搜查,寻找可能藏匿的红军。

这支马家军的到来,不仅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也让张金龙和这对好心的老夫妇陷入了危险之中。一场更大的考验,正等待着他们。

山村遭劫显少年本色

马家军来势汹汹,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士兵闯进了老猎户的院子。领头的军官用枪托重重砸开了房门。

院子里的老猎户夫妇被推搡着跪在地上,士兵们开始在屋里翻箱倒柜。正在后院劈柴的张金龙听到动静,没来得及躲藏就被士兵们发现。

马家军的军官一眼就认出了张金龙身上的红军军装痕迹。他命令士兵把张金龙押到院子中央。

审讯开始了,军官逼问张金龙红军主力部队的去向。张金龙一言不发,只是直视着军官的眼睛。

这个场景让军官勃然大怒,他抽出腰间的手枪,对准了张金龙的额头。在场的老猎户夫妇瑟瑟发抖,跪在地上不住地求情。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金龙突然开口说话了。他的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这番话也成为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佳话。

张金龙说的是那句名言:"为什么要枪毙我?为什么不用刀砍我的头?这样可以节省一粒子弹去打日本人!"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击打在军官的心上。

这位马家军军官放下了手中的枪,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瘦小的身影。他没想到,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如此惊人的话语。

军官的手在微微发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转身走到院子角落,掏出了腰间的钱袋。

从钱袋里,军官数出了十个银元。他走回张金龙面前,将银元塞进了孩子的手里。

军官对着张金龙说:"你这个娃娃,有骨气!"说完,他挥了挥手,示意士兵们撤退。

一场生死危机就这样化解了。马家军的士兵们陆续离开了老猎户的院子。临走前,那位军官回头深深地看了张金龙一眼。

老猎户夫妇从地上爬起来,紧紧抱住了张金龙。他们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孩子,竟有如此大的勇气和胆识。

这件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一个12岁的红军小战士,用一句话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保护了收留自己的老人。

张金龙把军官给的银元全部交给了老猎户夫妇。这是他表达感谢的方式,也是他对这个临时家庭的回报。

这场惊心动魄的遭遇,让张金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尽快找到红军部队,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这个故事后来被红军战士们口口相传,成为了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勇气和智慧,更体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

寻访故地忆当年恩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成为某部队团长的张金龙开始寻找当年救命恩人的下落。他带着一队战士,重返当年的陕北山区。

山路崎岖难行,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那个偏僻的小山村。但是,物是人非,老猎户夫妇已经在三年前相继去世。

张金龙在村民的带领下,来到了老两口的坟前。他让随行的战士们为老人修整了墓地,并立下了新的墓碑。

张金龙在墓前跪了很久,随后他找到村里的老人,详细询问了恩人生前的事迹。原来,老两口在他离开后,仍然继续救助过路的伤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对老人的家成了当地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军民提供帮助。

后来日军扫荡村庄时,老两口带着村民躲进了深山。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用自己对山野的了解,帮助了更多的抗日战士。

张金龙听说,老猎户临终前还念叨着那个曾经收留过的红军娃娃。老人说,希望那个孩子能活着看到新中国的诞生。

张金龙决定在村里建立一所小学,取名"红军小学"。他要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对普通而伟大的老人。

学校建成后,张金龙将当年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镶嵌在学校的墙上。他还定期组织部队官兵来这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在张金龙的推动下,当地政府将这个小山村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这个感人的故事。

每年清明节,张金龙都会带着部队的官兵来到老两口的墓前祭奠。他说,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2010年,已经87岁高龄的张金龙最后一次来到山村。他坐在学校的操场上,给孩子们讲述那段往事。

孩子们围坐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边,认真听着这个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故事。张金龙说,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让老人看到新中国。

临走时,张金龙在老人的墓碑前放下了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盒子。盒子里装着那十个经过岁月磨损的银元,这是他一直珍藏的见证。

现在,这个故事已经成为当地的革命传统教育教材。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的人性光芒。

那个曾经的红军娃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感恩,什么是传承。这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和人性的故事,值得永远被铭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早该尘埃落定

早该尘埃落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