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姜萍取得瞩目的全球数学竞赛成绩后,有关姜萍的舆论风波就没有停止过。哪怕决赛过去一段时间了,网络上关于姜萍话题的讨论依然越演越烈。
话题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赞赏姜萍取得的成绩,为其感到高兴和骄傲。另一个是对姜萍的成绩进行质疑,并找出各种证据进行实锤。而这类的话题往往更吸引人的眼球,所以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大量抨击姜萍造假的自媒体文章遍布各大网络平台。
比如有人从姜萍的板书错误出发,有人从姜萍的学习环境出发,有人从月考成绩83分出发,找到一切质疑的点,去推翻姜萍“天才少女”的人设。这么做的目的除了博取流量,最重要的是出于嫉妒心理。
如果姜萍是来自国内顶级学府的学子,如果姜萍有超越一般人的教育资源,估计没人会说什么。可偏偏姜萍是一个普通的中专生,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极其有限。甚至可以说姜萍比一般人的起跑线还要落后,她仅仅是靠着对数学的热爱,就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在那些质疑的人眼里,或许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自己不能获得的成就,别人凭什么被无数光环加身。姜萍造假的话题越来越多,吃瓜群众期待有人能出来打假,为姜萍正名,但是并没有看到这类的话题。
而且涟水县政府网站回应网传姜萍月考成绩83分的确属实。按满分150分来计算,这个成绩想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抓住官方回应的这个点,进一步扩散姜萍造假的消息。
姜萍本人不可能出面回应这些问题,因为作为当事人的她,所说的东西并不会被太多的人相信,除非有客观的事实证据,能证明姜萍是独立完成答题,并没有作弊。
这类的证据包括比赛过程的视频录像,或者让姜萍重新进行测试,接受外界的检验。据说姜萍已经外出打暑假工了,所以重新测试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也只能等待姜萍决赛成绩出炉,才能让那些质疑者闭嘴了。
可决赛成绩出炉,真的能让姜萍造假事件反转吗?恐怕未必,姜萍事件已经定性了。结果并不重要,姜萍是不是数学天才也不重要,相信姜萍是数学天才的始终会相信,不相信的人哪怕看着姜萍完成答题,也不相信。
佛曰:“你心中所存,你眼中所见。”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个人感知和理解事物的主观性。每个人常常会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对事物进行解读,因此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可能迥异。每个人倾向于信奉自己愿意接受的观点,而不同的理念与生活经验使得每个人的视角独特。在质疑姜萍的浪潮声中,有北京大学数学教授袁新意,还有北大硕士赵斌,这些人在学术领域有很高的地位,他们也处在质疑姜萍的第一阵营中。
袁新意发表一篇《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文章,用长篇大论罗列出姜萍数学成绩的疑点,比如提出了宣传视频中的出现了13处错误、笔误的板书是不是姜萍写的以及姜萍为什么会将谢惠民的“数学分析”说成“数学方面”等。
至于赵斌,更是要拿出500万元进行对赌,赌姜萍成绩是假的。
姜萍火了,质疑的人也多了,质疑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去揭晓答案,还原真相与事实。最可怕的是,哪怕事实和真相摆在大众面前,依然有人认为成绩是假的,给姜萍造假进行定性。
这种人会继续在网络上宣传负面的观点,否定姜萍的努力,用错误的理念覆盖客观事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真相很重要,相信真相也很重要,我们不能面对真相却选择视而不见。
而对于姜萍来说,她不需要证明什么,做好自己就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