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洋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看似是一段漫长的历史。
在这期间,先是爆发了推翻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往后民主和复辟势力你来我往,争斗不休;接着大革命起起落落;再之后,土地革命战争、艰苦的抗日战争,还有解放战争。
这让人感觉北洋与新中国仿佛相隔两代。
可其实这段历史远没有想象中那般久远。北洋不少重要的人物,一路从动荡的北洋岁月走进新中国,有的还在政坛上很有影响力,见证着时代的变幻。
在那段风云历史中,有一人格外夺目,他便是朱启钤。或许很多人不了解他,但民国小说迷们或许知晓。他在民国政坛上经常露脸。
朱启钤生于 1872 年,单论年纪,比教员同志都大一圈,堪称一位实打实的 “活化石” 式人物。
他的姨父瞿鸿基在晚清官场极具分量,想必不少人都对其有所耳闻,当年电视剧《走向共和》热播,瞿鸿禨以独特的荧幕形象走入大众视野,一时间吸粉无数。剧中的他,是清王朝里唯一能直击袁世凯要害、发起 “致命打击” 的关键人物。
有这样的亲戚,朱启钤早年生活自然顺风顺水。
1891 年,瞿鸿禨出任四川学政一职,因姨父瞿鸿基的提拔,朱启钤开始涉足官场,担任多个小职务,后成为江苏知县。
朱启钤自身能力颇为出众,在知县任上干得有模有样,没辜负瞿鸿禨的一番举荐。
1900年,瞿鸿基成为军机大臣兼政务处大臣,备受慈禧宠爱,朱启钤因此得到重用,担任京师译学馆监督。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朱启钤表现愈发突出,从一个依赖关系的小职员成长为实干人才。直到1906年他的靠山瞿鸿基被袁世凯弹劾。
经此变故后,朱启钤凭借其务实能力和深厚的学识,获得了正在寻求变革的清政府的青睐。特别是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对他颇为赏识,并予以重用。
他曾被任命为北京外城巡警厅厅丞,相当于现代的警察局局长。尽管不算什么大官,但在京城这样的地方,这一职位实则分量极重。
随后,他又被提升为东三省蒙务局督办,并有机会前往俄国和日本考察农垦事务。
这些职务都极具针对性,为朱启钤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日积月累,朱启钤逐步成长为彼时中国极为稀缺、急需的实干之才。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袁世凯掌权组阁,为装点门面任用新式人才,朱启钤于 1912 年升为交通总长,后来又兼任代理国务总理。就这样,他从江苏知县一路逆袭,成了北洋总理。
虽说当时北洋总理这一职位没多少实权,可好歹也算站到了名义上的权力顶端,朱启钤也因当过总理,得以青史留名。
然而他的总理任期并不长,很快便转任内务总长。后来,因卷入袁世凯复辟事件,他一度遭到通缉。
好在冯国璋出任总统后,撤销了对他的通缉令,接着,他又得到了新任大总统徐世昌的重用,成为南北议和的北方总代表,一时间,朱启钤风头无两,备受国人瞩目与期待。
回顾朱启钤的前半生,他无疑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杰出人才。他起步于封建时代,却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历经多次政治风云而屹立不倒,堪称官场上的常青树。
此外,他的后半生也同样精彩。1920年,他受徐世昌之托,遍访欧美和日本,深入探究西方文明的精髓。
或许是对国外经历有所感悟,又或许是对国内政治环境感到失望,朱启钤自那以后选择退出政坛,转而投身于实业与文化事业。
他曾任中兴煤矿公司和上海中兴轮船公司的董事长,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组织并担任北戴河海滨公益会会长。
1929年,朱启钤开始关注古建筑保护,并在北京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首个专注于古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该学社不仅培养了大量古建筑领域的杰出人才,还保存并介绍了众多古建筑及珍贵史料,为新中国未来的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此外,在新中国时期,朱启钤依然是周总理的座上宾,也是新中国建设的有功之人,依旧备受敬重。
直至 1964 年,朱启钤离世,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才画上句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