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最新网址 来通杯:从古希腊到何家村

华舆 4个月前 (09-10) 阅读数 28 #推荐

南京博物院“爱琴海的荣耀”展览的开篇展品之一是一块面积不足9平方厘米、厚度约为0.6厘米的小型石质护身符。其椭圆形的轮廓和表面上几道刻线,让观众联想到蜷缩着的人形,甚至是子宫中的胎儿,而这也恰如其分地为古希腊文明提供了一个隐喻。展览希望通过来自希腊14家文博机构的270多件展品来揭示这一文明恒久的影响力:古希腊文明不仅自身孕育了诸多伟大的成就,同时也被许多人视为西方文明的起源,对西方的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本文图片来自中国日报

众所周知,推崇思想解放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其概念与古希腊文明和与其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是息息相关的。生活在14至16世纪的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因此他们需要做的是让这个文化传统获得“再生”与“复兴”。(Renaissance一词本身就意味着“重生”。)

西方这场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复兴运动,尤其是其对古希腊典籍的重视与研究,有可能会让熟悉中国历史的人联想到生活在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孔子(551BC—479BC),身处乱世的孔子看到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流弊,希望通过恢复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早期所施行的“周礼”,来强化道德在国家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增进社会的和谐。

“那时两种文明的交汇还为时过早,更谈不上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找不到任何可比性。”南京博物院展览的策展人管琳说道。该展览与同时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埃及文明展以及在苏州博物馆举办的古代亚述文明的展同步进行,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南博院的展览中,一件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平底锅状陶器上面装饰着一艘多桨长船的图案。船只被通过重复的螺旋图案所表现出的海浪所环绕。

“古希腊文明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文明。”管琳说。

这件来自于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锡釉陶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在这家博物馆的馆藏中,还包括一件海螺形状饮酒器,这种饮具称为rhyton,常用于宗教仪式中。类似形状的器具出现于2200多年后的中国唐朝,唐朝人叫它们“来通杯”,“来通”就是rhyton的中文音译。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些来通杯是通过连接中国内地与西方的古丝绸之路传入唐代都城长安的。

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一个叫何家村的小村庄,考古学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贮藏了金银器、玉器、银饼和药材等千余件唐代器物,而这些器物中的大部分都为丝路贸易和物质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窖藏中的很多金银器,带有明显的萨珊波斯金银器风格。而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只异常精美的镶金兽首玛瑙来通杯,它由美丽的条纹玛瑙雕刻而成,其弯曲向上的流线造型人联想到一枚大海螺旋转上升的姿态。牛的鼻子用黄金铸成,正好堵住杯子的一端,满足实用让与审美的双重功用。

这个玛瑙来通杯被认为是由粟特商人带入唐朝的。公元4世纪至7世纪之间,粟特商人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扮演着沟通东西文化的角色。而在这个时期,rhyton已经在欧亚大陆的广阔地区,尤其是从波斯到巴尔干半岛之间,被广为使用和制造。它的材质包含动物角、陶、金银、玛瑙等,而造型则通常为‌牛角形,上端有宽阔的大口,下端装饰着‌兽首,有细小的流水口。

Rhyton源自古希腊语中的“rhein”,意思是“流经”,故此这种酒器两端都有开口也就不足为怪了,而“流经”这个词似乎也很适用于古希腊文明:它从海洋流向陆地,穿越大洲,时而如涓涓细流,时而如大水漫漶,在时代的长河中不断冲刷着它所流经之地,使得不同的文明得以交汇。

南京博物院的展览以一个专门介绍亚历山大大帝(356BC-323BC)的部分结束。这位马其顿—马其顿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的青年国王不仅仅是一位无与伦比的战士和征服者,同时也深谙“文化包容”的重要性。他向被征服土地的神明献祭,尊重当地的传统,以期俘获人心。用著名希腊考古学家安杰利基·科塔里迪(Angeliki Kottaridi)的话来说,在马其顿军队所到之地,古希腊文明与当地文明进行了“富于创造性的融合”。

▲亚历山大大帝头像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在入侵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七年后,迎娶了粟特公主罗克珊娜(Roxana)为妻,尽管他身边的人更希望他选择一位马其顿人或其他希腊人为王后。(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中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这是一次政治联姻,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然而亚历山大最终目标远非波斯帝国,而是到达“世界和海洋的尽头”。他于大婚次年入侵了印度,他通过利用西北印度各邦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软硬兼施,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

接着,亚历山大企图继续深入印度的心脏地带,但疲于长期紧张作战的士兵,由于对印度的气候不适应和军中瘟疫流行,开始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举行集会,甚至哗变。这种情况迫使亚历山大决定只留下一部分人驻守战略要地,将大部分军队撤出印度,开始西归。

公元前323年6月初,退回到巴比伦的亚历山大还在积极准备继续进行远征,但却突然病倒并于到6月13日溘然长逝,时年仅33岁。他永远无法知道,在他所认为的“世界尽头”之外,还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亚历山大大帝头像

亚历山大的去世被很多学者视为古希腊文明的终结,同时它也代表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希腊化时期(323BC-31BC)——的到来。这个时期见证了罗马的崛起,然而与此同时古希腊文化仍然在东地中海和近东地区持续传播。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这一时期可能见证了古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之间最早的互动:亚历山大的扩张很可能已经将古希腊人带到了距离中国强大的西汉王朝(206BC-AD24)西部边界不远的地方。

根据传说,罗马的传奇统治者尤利乌斯·凯撒(100BC-44BC)曾经身着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出现在剧场,而这也在元老院的元老们中间引发了轩然大波。元老们认为中国丝绸是导致罗马黄金外流的、应该被禁止的奢侈品。那个时候距离西汉张骞凿通西域应该已经过去80余年了。

尽管这个故事可能永远无法得到证实,但当时流传颇广的一句拉丁谚语是:“Seres,a fortunatissimis sinibus”,“Seres”意为居住在“Serica”的人,而“Serica”则是一个与中国或其他生产丝绸的亚洲地区相关的古老称谓。这句话的意思是:“Seres,来自于幸运海岸的人”。(完)

来源:中国日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华舆

华舆

中国新闻社旗下新媒体平台,致力于服务全球华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