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中心 孙权称帝之后,孙策的子孙结局如何?孙权对他们好吗?

大陈说书人呀 2周前 (12-12) 阅读数 9 #历史

孙权对孙策子孙还算仁慈,但并没有让他们加入东吴的核心政治集团。尽可能地把孙策子孙边缘化。只能说兄弟情深,但情又未到深处。

这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对待孙策的子孙呢?要知道孙策临终前已经有了儿子孙绍,完全可以传位给其子孙绍。但孙策却选择传位给弟弟孙权。

孙策对孙权真的算是仁至义尽。也别说什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孙权就算不为孙策子孙肝脑涂地。报答一下孙策子孙,把他们拉到东吴高位也合理吧!

但在孙权眼里,提拔孙策子孙是绝对不可取的下下之策。能让他们还活在东吴的土地上,已经算是孙权仁至义尽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孙权当政时期。为什么要这么对待孙策子孙?以及孙策子孙们又迎来了什么样的结局?

诸葛亮对东吴有很精辟的一句总结:“江东的孙家人用三代人的时间把东吴治理得井井有条,据险要之地,不可与其正面交锋。”

这江东之所以能成为三分天下的事例之一,离不开孙氏三代人的努力。而在这三代人中,最重要的那位就是小霸王孙策。

孙策是东吴真正的奠基人。从在袁术手下打工,到离开袁术白手起家开始创业。再到三千精兵横渡长江,雄霸江东成为吴侯。孙策一手打出了江东的一片天下。

建安五年,此时江东已归于一统。孙策立于长江北望,雄心勃勃准备北上,准备插手中原事务。但就在孙策点兵点将,做战前准备之时。其却突遭暗杀,在打猎时,被许贡手下门客所伤。

不久便长辞于世,年仅二十六岁。

临终前,孙策找到孙权。把江东大事寄托给他,当晚便咽气了。

此时的孙权年仅十八岁,看着自己哥哥留下来的一儿三女犯了难。

但孙权也不忍放弃这泼天的富贵,在多年的经营下,最后把东吴拉到了三足鼎立的舞台之上。229年,孙权正式在武昌登基称帝,吴国也正式现身历史。

当然,孙权在称帝后,也开始给自己的列祖列宗加封名号。

首先,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又把孙策封为长沙桓王。明面上看,有了名号后,也更方便照顾孙策的子孙后代。但这事经不住细想。

孙坚只是为东吴打下了一个雏形,东吴真正的奠基人是孙策。而孙权自己之所以能当上皇帝,能让东吴成为割据天下强大势力。和孙策是分不开的。

就好像东吴是一个需要吃饭的孩子,需要四个馒头才能吃饱。

孙策喂了三个馒头,孙策死后。孙权替他哥哥喂了最后一个馒头,让东吴吃饱了。

这能说是孙权凭一己之力喂饱东吴吗?没有孙策打下的基业,孙权是当不上这个皇帝的。

所以这武烈皇帝的称号,安在孙策头上明显是更合适,也更得民心。

那么为什么孙权要把这名号安给孙坚呢?

还是上文提到的那一点,因为孙策有儿子。

如果把武烈皇帝的名号安给孙坚,那么自己和孙策,都有当东吴新皇的合理性在身上。所以说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废长立幼的案例也不是没有。

所以把孙坚称为武烈皇帝的话,就能给孙权这个皇位背背书。

但如果把孙策成为武烈皇帝的话,情况就不对了。

人家孙策是有大儿子的,如果孙策被封为武烈皇帝,那孙策的儿子孙绍才是那个合理的继承人。孙权的位置就会变得相当尴尬。

天下人就会质疑:“合着你孙权这位置也不合理啊,人家孙绍才是真正的继承人啊!”到最后,孙权政权的合理性将完全垮塌,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东吴也将再次乱套。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哪怕孙策有天大的功劳,哪怕这东吴是孙策一把屎一把尿地喂大。这武烈皇帝的名号,也不能安到孙策头上!

所以孙权不让孙策子嗣参加东吴的核心政治圈子,原因也大抵如此。孙权自己的位置很容易受孙策子孙们的威胁,只能苦一苦他们,把他们排挤在外了。

但自己也不能除掉孙策子嗣,即便他们让自己夜不能寐,孙权也不能对他们下手。如果真对他们下手了,那你孙权就是不仁不义之辈。

人家孙策都不传位自己儿子,传位给了你孙权。

你倒好,不感恩孙策,转手把人家子嗣给杀了个干净!你孙权还有良心吗?!

为了避免被舆论风潮淹没,孙权也不能对孙策子孙们下手。就这么处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相当尴尬的位置。但天天这么提心吊胆也不是办法。

于是孙权就决定,那就对孙策子孙狠一点。

首先,孙策这长沙桓王的称号,是没有办法世袭的。这称号只专属孙策一人,就连其子孙绍都没法继承。而孙策已经死了,所以哪怕长沙桓王手上有再多权力,孙策也没法行使的了。

而长沙桓王这称号又没法世袭,所以这称号对孙策子孙而言没有任何意义。这就相当于把孙策给束之高阁,但他人又不好评价这事。毕竟孙权实打实给了孙策个名号。

在孙权称帝时,也给孙绍安了个吴侯的位置。这吴侯的位置对东吴来说意义重大。

一来,这吴侯是旧东汉朝廷所封。多少有那么一点东汉正统的感觉。

二来,能坐上吴侯这个位置的人也不一般。孙策是第一任吴侯,后来由孙权接任。虽说子承父业没什么,但能坐上吴侯这个位置,只能说孙绍福气不浅。

但当吴侯的瘾还没过完,孙绍就被孙权从吴侯的位置上踢了下去,改封了个上虞侯。孙绍心里这叫一个委屈,但也只能从命。

孙权给他自己的几个儿子那可真是不吝封赏,什么齐王什么琅琊王,想到哪那就封到哪。可轮到孙绍这,别说封王了,连自己老爹的侯位都没保住。

这么一套下来,那谁委屈都没有彼时的孙绍委屈。

和孙绍一比,孙策的三个女儿结局可要好得多。在孙权的做主下,三人都嫁给了东吴有名的世家豪族。

二女儿嫁给了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算是飞黄腾达。大女儿嫁给了丞相顾雍的长子,三女儿则嫁给了吴将朱治的次子。都有不错的结局。

但这事同样经不起细想,虽然三人要不嫁给了东吴功臣要不嫁给了东吴强将。但这三家无一例外,都是孙权的心腹,都是孙权信任的家族。

把孙策的三个女儿交给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种监视。把孙策的女儿安排好后,也可以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她们,来威胁孙权的统治。

孙策子嗣里面混的最惨的一个,无疑是孙绍的儿子孙奉。虽说身为孙策宗室,但历史上关于孙奉的记载并不多。

其实关于孙绍的记载也不多,甚至连其死亡时间,死亡原因都不甚清楚。

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其子孙奉混得惨。

在孙绍死后,孙奉继承了其上虞侯的位置。想孙奉的爷爷那可是不可一世的江东小霸王孙策,可是到了自己这。那是权权没有钱钱没有,说孙奉不郁闷那都是假话。

但更让孙奉郁闷的是,当时民间盛传自己会继承皇位。孙奉想:我一个上虞侯,凭什么跟孙权的子孙争皇位?就凭我跟他们都姓孙?

天下姓孙的人海了去了这是,怎么不说都有能力继承皇位啊?

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彼时在位的皇帝孙皓,就把这谣言听进心里去了。

在东吴末期,孙氏子孙早已不把统一天下当成自己的目标,而是全心全力投入在皇位争夺上。正巧,当时孙皓因夫人王氏的去世悲伤万分,闭门不出。

民间盛传皇帝其实早已被杀,只是消息被瞒下来了而已。

于是这谣言就越传越离谱,最后甚至传言说孙权的第五子孙奋,或孙奉会夺回皇位。

于是孙皓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孙奉给杀了,以绝后患。这下孙奉想郁闷都没法郁闷了,只能下去找孙策大倒苦水了。至此,孙策一脉彻底离开了东吴的政治舞台,甚至离开了人间的舞台。

孙策在世上再无血脉子嗣。

不难发现,在孙策死后,其子嗣就变成了孙权手中的傀儡。连棋子都算不上,要杀要剐完全听孙权一脉的决定。

想那孙策一世英名,为了东吴大业,为了东吴的黎民百姓。传位给孙权而不是少子孙绍。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说其是东吴的立国英雄真不为过。

但这么一位英雄的子嗣,却被孙策的信任之人安排的明明白白。再无翻身之日,甚至最后落了个断子绝孙的下场。真是一个人走茶凉的结局。

但孙权也没做错什么,在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他要考虑的就不只是自己和孙策的血脉亲情。更要考虑保住自己的皇位,保住东吴江山稳固。

纵观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孙权所作所为的核心就一句话,削弱孙策在东吴的影响。从事实来看,孙权的确是成功践行了这句话。

但孙权的做法确实遭人诟病。在他稳固住自己的权力后,追封孙策当个别的皇帝,历史对孙权的评价都不会这么低。

问题就在于在孙权巩固皇位之后,仍把孙策一脉视作威胁。这种暗藏私心,小肚鸡肠的做法被后世所批评。连司马家的司马炎在称帝后,都尊称司马懿为帝。

孙权的格局还是小。

所以说啊,这皇位坐久了,容易把人情味给冲淡了。

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存在,确实是有其道理。纵观历史,像赵匡胤赵光义,孙策孙权这种不立子立弟的行为多少都会有争议。也会造成局势的不安定,乃至国家的衰弱。

总的来说,孙权对孙策的子嗣还算仁慈。但仁至义尽说不上,利益已经取代了二人之间的亲情,最后孙策的子嗣也落了个比较凄惨的下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大陈说书人呀

大陈说书人呀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