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网页版

南柯归洵 6天前 阅读数 74 #国际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公元1793年,一支声势浩大的英国使团来访大清,他们的目标是与当时世界最强盛的清朝建立通商关系,打开东方的贸易大门。

然而当他们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时,却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英国人带着乾隆的亲笔信铩羽而归。

乾隆皇帝的回复信,堪称“天朝上国”心态的代表作,在短短976字中,详尽展示了他当时的愚昧。

这封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又为何被评价为“尽显愚昧”?

英国使团的来访与礼物

1792年,英国使团肩负着打开中国大门的重任,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东方之旅。

英王乔治三世深知清朝是一个资源丰富且封闭自守的国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与清政府达成贸易协议,为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新产品寻求出口市场。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英国在派遣使团时可谓用心良苦,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资源。

这支使团由著名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担任团长,成员多达700余人,涵盖了外交、军事、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

作为一支“远征东方”的精英团队,使团乘坐的舰队规模庞大,其中包括以皇家战舰“狮子号”为首的三艘大船,既为运输,又为展示英国的海上力量。

乔治三世特地搜罗了当时英国最尖端的科技成果,希望用这些“奇观”打动乾隆皇帝。

这些礼物装满了600多个箱子,包括先进的蒸汽机、连发枪、七政仪、棉纺机、以及最令人瞩目的战舰“君主号”模型。

这艘战舰模型是当时英国海军科技的巅峰之作,配备了110门火炮,是英王希望展示国力的一大象征。

他们还带来了精美的工艺品、绘画和钟表,这些物品不仅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更代表了欧洲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和艺术水准。

然而乾隆并非没有见过类似的“西洋玩意儿”,在乾隆统治的前几十年中,来华的西洋传教士已经带来了不少先进器物。

这些礼物包括望远镜、自鸣钟等,而这些器物在清宫内大多作为装饰品或陈列之用。

乾隆对这些物品并非一无所知,但他的兴趣并不在于这些代表“实用科学”的技术成果,而更倾向于富丽堂皇的手工艺品,或者可以彰显天朝上国威仪的象征性物件。

英国使团带来的这些礼物,虽然极具科技价值,但却未能触及乾隆的审美趣味,也未能与他的文化价值观产生共鸣。

对于乾隆而言,这些“奇技淫巧”更像是外邦的献媚之举,他的自信不仅让他对这些礼物心生排斥,甚至对英国的科技成就不以为然。

他在给乔治三世的回信中冷淡地写道:“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这句话道尽了乾隆对英国礼物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天朝自足”的绝对自信。

不过英国使团的礼物也并非完全无人问津,在英国使团的访华期间,清朝的一些高官表现出了对这些科技产品的好奇心。

部分清廷官员甚至私下询问使团成员有关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棉纺机的构造细节。

即便在天朝文化自信的笼罩下,清朝内部也存在一些对西方科技抱有兴趣的声音。

然而这种零星的关注最终未能改变乾隆的总体态度,乾隆并未采纳这些礼物的实用价值。

乾隆将这些礼物归类为装饰性的“贡品”,最终安排到圆明园的仓库中,与其他西洋贡品一起积灰。

在几十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的艺术品和珍宝,将它们运回欧洲。

这些物品中,甚至包括当年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部分礼物,而乾隆当年视为无用的“贡品”,后来却成为西方殖民者炫耀的战利品。

1793年9月,英国使团结束了在承德的觐见行程,带着乾隆亲自书写的一封回信,离开了中国。

乾隆之所以会对远道而来的英国人如此“羞辱”,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他对文化和实力的自信。

乾隆的文化自信与收藏

清朝鼎盛时期,文化自信盛行,在当时的乾隆皇帝看来,他统治的“天朝”不仅在疆域、人口、财富等方面稳居世界巅峰,文化、艺术更是无人能及。

乾隆并非盲目自大,他的确是中华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和狂热推崇者,乾隆在位时,以个人名义收藏了数以万计的艺术品。

这位被称为“文化皇帝”的统治者不仅热衷收藏,还亲自参与鉴赏,对书画、玉器、瓷器都有极高的兴趣。

他认为清朝自古就是文化输出国,外国传教士和使者前来朝拜学习是理所当然之事。

乾隆甚至对那些前来进贡的外邦珍宝毫无兴趣,他的眼中,天朝的物产已经足够丰富,无需外来补充。

英国使团送来的“奇巧物件”,包括蒸汽机、连发枪、战舰模型等,虽为当时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成果,但在乾隆看来,却不过是“奇技淫巧”,远不如一件雕工精美的玉器或一幅传世书画值得珍视。

这是清朝皇帝长期以来的习惯,明代永乐皇帝在位时也曾对外邦贡品表现出类似的轻视。

他对朝贡的“金银器物”毫不动心,却钟爱异域带来的“稀奇生物”,朝鲜和日本的使节曾多次为讨永乐帝欢心,献上东海的海豹、鹿,以及各种珍禽异兽。

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在乾隆对英国使团的态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乾隆认为天朝自足,不仅不需要学习西方,甚至认为外邦的“教化”应当从中国汲取精髓。

因此当英国使团提出在京设立外交机构、增加贸易通商口岸的要求时,他不仅没有表现出兴趣,反而认为这是对“天朝体制”的僭越。

尽管乾隆的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但他却未曾意识到,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十八世纪的西方,正经历一场由科技和工业推动的革命,而乾隆却依然沉浸在“万国来朝”的帝国幻象中。

这种“自满”的心态虽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也让清朝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时代机遇。

乾隆给英国国王的回信名为《敕英咭利国王谕》,字里行间洋溢着乾隆对“天朝上国”地位的自信,以及对英国通商请求的强硬拒绝。

短短976字的回信,不仅让英国使团铩羽而归,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清朝闭关锁国心态的鲜明记录,如今这封回信被珍藏于大英博物馆。

乾隆的回信与态度

乾隆的回信从形式到内容,处处流露出他对“天朝至高无上”的认知。

信的开头,乾隆用一种俯视的姿态表达了对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的赞赏。

他将英国国王视为“恭顺之臣”,认为英国派遣使团到中国不过是“仰慕天朝文化,表示臣服”的象征。

乾隆写道:“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航海来庭,叩祝万寿。”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乾隆不仅误解了英国使团此行的目的,还将这次中西方平等外交的尝试视为一种单方面的朝贡行为。

更让英国人难以接受的是,乾隆完全无视英国提出的核心请求,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英国使团所提的“在京派驻外交官、扩大通商口岸”等提议,与天朝现行体制不符,“断不可行”。

在乾隆看来,天朝的制度已臻至完美,无需任何改变,而英国的请求则被视为一种僭越之举。

对英国礼物的评价,乾隆始终坚信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巅峰状态,无需依赖任何外来补充。

乾隆在回信中的这种态度,既是对英国请求的正面拒绝,也是对天朝传统体制的一种维护。

然而这种看似强硬的“文化自信”,却忽视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世界已经开始悄然变化,而清朝正在与全球潮流渐行渐远。

乾隆的回信不仅让英国使团感到挫败,也为日后的中英冲突埋下了隐患。

回国后的马戛尔尼将这封信以及使团在华经历的详细记录呈交英王,强调清朝的自大与僵化。

他在报告中提到:“天朝无视工业革命的成就,将自己的闭塞视为强盛,这种固步自封终将导致其衰落。”

乾隆在回信中也展示出一定的“怀柔之意”,他在信中提到,为英国使团提供了高规格的接待,并安排沿途官员给予妥善的招待。

他还赐予英国国王礼物,包括丝绸、瓷器和其他具有中华特色的物品,用以表达天朝的“仁慈”和“大度”。

然而这些礼物在英国人看来,只是清廷傲慢的另一种表现,乾隆的“赏赐”不仅未能缓解英方的不满,反而让英国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并未把他们视为平等的对话者。

结语

乾隆的回信,如今静静地躺在大英博物馆的展柜中,提醒人们那些过于自信而拒绝变化的制度,终将被时代抛弃。

乾隆用976字写下的,是一个帝国对工业革命时代的回应,而这一回应,最终也成为清朝百年衰落的开端。

唯有开放与包容,才能推动文明的进步,拥抱世界的多样性,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在2021年1月27日《王宏志|中国式尊敬:1793年马戛尔尼对乾隆敕谕的回应》的报道

澎湃新闻在2018年9月30日《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你这个国王,远在重洋却能倾心归服》的报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南柯归洵

南柯归洵

谢谢关注